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阿姆斯特丹》对人物及其行为的鞭苔到达极致。本文作者在该小说文本中识别出梅尼普讽刺的特征,即结构手段和讽刺人物的塑造,并且察觉到小说作者麦克尤恩对人文主义话题的关注。结构手段表现为对象的多样性,即小说塑造了并非一个而是多个人物,还表现为情节的回溯性,即几经周折后小说人物仍旧退回起点,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同时表现为场景的片断性,即场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或者现实与想象之间快速交替。而人文主义则表现为揭露道德、理性和艺术创造力的缺失。通过揭穿罪恶、愚昧、伪善和堕落,麦克尤恩意在建构而非解构。通过暴露堕落、阴险、伪善和冷酷的行为污点,麦克尤恩意在提倡美德、公平、正派和感情共鸣;通过斥责规避责任的行为,麦克尤恩旨在唤起对社会和自然责任的承担;通过讽刺失败的交响乐和冒牌的艺术大师,麦克尤恩旨在呼唤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从人类文化文明的宝库中汲取养料;通过暴露安乐死的谋杀悲剧,麦克尤恩旨在论述科学成果的利用应起到创造性的效果而非破坏性的结果;通过表现疯狂的报复行为,麦克尤恩旨在呼吁理性。正是从这一点来看,本文认为《阿姆斯特丹》是以梅尼普讽刺为结构、以人文主义为主旨的小说文本,其艺术特征体现于文本的双层结构和克里夫-维农的结局中,即该结构有助于在整体层面上来打击讽刺对象,而二人这样的结局能凸显人文主义的主旨。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简单介绍小说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及其成就,并对小说《阿姆斯特丹》进行概括。第二章探讨现有研究成果,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点和新意在于: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探讨这部讽刺小说。第三章详细陈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梅尼普讽刺和国际人文主义与伦理联盟定义下的人文主义。第四章从两个部分来论证本文论点,即第一部分讨论作为讽刺人物的克里夫,第二部分讨论作为讽刺对象的克里夫。第五章对本文的论点论据进行总结性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