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及电池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发展采用碳氢燃料的中、低温SOFCs为背景,主要致力于以钐掺杂的氧化铈(SDC)为电解质,金属-SDC复合材料为阳极,实现采用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无碳沉积的SOFCs及基于此的阳极极化特性和电池性能研究.第一章概述了SOFCs的工作原理、关键材料、电池堆构型、发展趋势以及SOFCs致密电解质薄膜的制备方法等,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二章系统分析讨论了作为阳极材料必须具备的条件,阐述了阳极的组成、微结构和老化以及它们与阳极性能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讨论了采用碳氢燃料的SOFCs阳极材料体系、阳极的极化、催化活性、积碳、硫中毒问题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为随后阳极材料及电池性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鉴于传统的机械混合法制备阳极时,经常出现NiO和SDC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阳极的不导通现象,在第三章中创新性地采用凝胶辅助的固相反应法一步合成了颗粒尺寸小,且分布均匀的NiO-SDC复合粉体.用这种粉体制备的陶瓷阳极与传统的机械混合法相比,Ni、SDC和气孔的分布更加均匀,而且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另外,分别用草酸盐共沉淀法、凝胶辅助的固相反应法和甘氨酸-硝酸盐(GNP)法制备了SDC电解质粉体,并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粉体烧结体的致密度和电导率的影响.三种方法所制粉体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分别为88﹪、95﹪和97﹪,800℃时的电导率分别为0.057 S/cm,0.071 S/cm和0.074 S/cm,十分接近文献报道的较好值(0.08 S/cm).为了进一步验证凝胶辅助的固相反应法制备阳极的性能,用本实验室创新发展的共压-共烧工艺,制备了电解质SDC厚度约为35μm的薄膜型SOFCs单电池,电解质层比较致密,450℃时开路电压达到0.95 V左右.利用恒电流中断技术,通过对阳极极化过电位的研究优化阳极的组成为镍体积含量为50﹪,烧结温度为1350℃.600℃时,氢气气氛下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91 mW/cm<2>,甲烷气氛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为352 mW/cm<2>,处于国际文献中的先进水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对多种燃料的高度适应性而著称,而采用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顺应了世界能源体系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工作(第五章)首次尝试采用生物质气(组成为14.7﹪CO,14.2﹪CO<,2>,15.3﹪H<,2>,4.2﹪CH<,4>,和51﹪N<,2>)作为SOFCs的燃料,测得其开路电压在450℃时为0.96V,十分接近电池的理论电动势计算值(1.01V).600℃时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334 mW/cm<2>,是迄今所知国际文献的最高报道值,实验验证了利用生物质气作为SOFCs燃料的可行性.通过对氢气(3﹪H<,2>O)、甲烷(3﹪H<,2>O)和生物质气气氛下电池阻抗谱的检测分析得知,在采用生物质气作燃料时,阳极极化是电池性能相对于用氢气燃料时较差的主要原因,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了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异氰酸酯预聚物对端羟基的不饱和聚酯进行增稠,通过树脂的粘度、羟值、凝胶时间的变化,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冲击性能和螺线流动实验对SMC的增稠性能、增稠机理、力学性
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以正硅酸乙脂(TEOS)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选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MCM-41介孔分子筛。并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钛、锆等杂原子掺杂的MCM-41介孔分子筛。采用了XRD、IR、TG、氮气吸附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合成条件对MCM-41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酸、碱性介质中,介孔分子筛合成机理的不同。以掺杂的MCM-41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对十八碳醇转化为相应
聚(L-乳酸)(PLLA)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作为骨组织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PLLA骨组织修复材料仍然存在力学性能不够理想、细胞亲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与传统太阳电池材料的发光原理相反,其遵守的为反Stokes定则,即频率低波长较长的光源激发出频率高波长较短的光。上转换发光材料自发现以来,现已广泛运用在指示灯,发射器,传感器,生物医学以及国防等领域。由于掺杂稀土离子作为分立发光中心以及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纳米化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表面效应会对其上转换发光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时甚至会猝灭荧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采用
储氢合金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稀土系储氢合金作为电池负极材料已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系材料还存在储氢容量低和电化学性能差等问题;Mg基合金虽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