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过度利用或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沙化使原来的非沙漠化地区出现风沙活动和沙丘等沙漠化景观,危害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也侵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近现代以来我国沙漠化总体改善,但少部分地区仍存在发展的趋势,因此进行沙漠化的防治工作依然紧迫。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监测沙漠化演变和驱动力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沙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为研究区,应用2000-2018年MODIS NDVI数据,应用植被指数法反演植被覆盖度进行沙漠化类型划分,进行沙漠化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此外,广泛获取2000-2012年自然和经济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土地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GIS的分析功能进行土地脆弱性评价,对研究区的土地脆弱性情况进行划分;最后,结合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因素,应用相关分析的半定量方法对沙漠化程度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结论如下:(1)沙漠化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研究发现:非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最多,达到62.91%,集中于研究区东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神木市西南部和榆阳区西部大部分区域。2000-2018年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呈现增加趋势,潜在沙漠化土地逆转幅度最大,面积占比为84.35%的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好转。各沙漠化类型土地的重心迁移范围总体向东北方向转移,研究区沙漠化呈现逆转趋势,其中神木市恢复状况最好,定边县相对最差。(2)土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影响,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脆弱性存在明显差异,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地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土地面积占比较大,最多达到50%左右。脆弱状况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脆弱性较低区域的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集中于定边县。研究区中部和靖边县南部都零散分布轻度脆弱和不脆弱土地,并且逐年好转,范围不断扩大,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和河流等因素有利于土地条件改善,土地脆弱性好转。(3)沙漠化驱动力主要表现在:自然因素中除植被和降雨增加外其他变化较小,经济因素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近年来各GDP、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数据整体增加。靖边县和定边县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较低的温度不利于土地沙漠化化逆转;植被条件主要作用于神木市和榆阳区,有利于土地好转;经济因素主要作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域,特别是神木市和榆阳区。整体上各因素对土地脆弱性的改善呈现正相关,有利于沙漠化恢复。此外,1999年退耕还林(草)政策开展至今,完成造林面积约5.08亿亩,草地和林地覆盖面积明显增加,极大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