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10年跟踪研究——库区城市(镇)移民安置与住区建设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三峡工程的成败,而移民住区建设是移民搬迁安置最基础的物质载体,也是实现移民“稳得住”的重要基础之一。三峡工程建设历经十三年(1994年-2006年),移民搬迁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目前移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移民的居住环境到底怎样?这些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事情。本文以实地调研成果为基础,从城市规划学、人居环境学、居住区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搬迁模式和移民住区建设情况的分析,归纳了库区城镇移民搬迁和移民住区建设中的利弊,并以此为基础探求水库移民搬迁的方式和移民住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库区移民迁建和移民安置新区建设十年历程的回顾,归纳了库区移民安置模式,总结了移民安置现状以及移民安置区十年建设的成果。 第三部分是对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规划问题的研究。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大型水库移民安置经验的总结和对水库移民迁建动力的研究,指出了水库移民搬迁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的设想。文章提出了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补偿制度、制定优越的移民政策来挖掘移民搬迁的拉力。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搬迁规划和建立移民参与机制促使水库移民这类非自愿移民向自愿移民转化,减轻政府的移民搬迁压力,提高移民搬迁的质量。最后强调了必须制定合理的后期扶持政策使移民能尽快致富。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四、五章,主要是以移民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镇)移民住区按照移民安置规划分为四类,对各类移民住区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并在最后对移民住区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究。本文第四章是以笔者通过访谈、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前提,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占地移民住区、单位职工住区、城市纯居民安置住区和进镇安置城郊农民住区进行了真实的反映。第五章是通过对库区城镇移民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归纳,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范围内提出了一些解决移民住区现有问题的方法,总结了移民住区的建设要素,提出了在满足安置容量的前提下,可以在移民住区内适当修建小高层住宅甚至是少量高层住宅,通过提高住区的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化率提升移民住区的居住环境,改善三峡库区用地紧张的现状。 文章的最后是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力图探求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移民妥善安置和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对目前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搬迁安置以及其它水库移民住区建设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哈尔滨市地处严寒地区,冬季时间长,加之老年人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冬季室外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老年人冬季的主要活动场所主要限制在室内空间,导致老年人接受的光照时间的减少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透明性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试图对现象的透明性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将它与校园教学建筑建立联系,寻找现象的透明性理论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可
学位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中,中国产业新城以腾飞之势跨越了初创与成长的历史时期,并迈入了调整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在功能转型过程中,产业新城面临着空间结构失衡的困局,交通、社
本课题选取武汉市汉正街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背景,把活跃在汉正街内的搬运工群体作为主体行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现场调研、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试图对社会底层居民与城市空间的
本文将主要结合些国内外实际案例论述城市老码头地段的可适应性再利用。 首先,论述老码头地段的街区及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及相关理论; 其二,从宏观的即城市设计的角度观察
二十一世纪是个复杂性的世纪,复杂性科学的思维范式已经影响到了各个领域,城市规划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当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发展状态,城市中许多现实问题已经很难用单一的
学位
二十一世纪私权日益被关注,一方面居民的权利意识提高,迫切要求自己的财产、人身、自由、名誉权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国家增强了民本意识,颁布了许多确认和保护私权的法律,私
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都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前者始建于乾隆朝,后者始建于康熙朝,鼎盛于乾隆朝,同为"三山五园"之一.它们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完成于清代的鼎盛时
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水区域独特的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