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名经济发展的基础。自1978年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生产力日益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日益扩大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分散经营形式存在的家庭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釆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自2006年我国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后,国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现状,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我国农业实现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这一背景,如何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满足市场需要,显得十分迫切。中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上的准备还是实践经验都不充分。通过对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可以更加充分的把握当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丰富中国式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可以将来更好的指导农村工作的改革实践。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以“合作”作为研究主线,将东西方政治经济中的合作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相结合,丰富了合作经济的外延和内涵,有利于合作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三农”问题正式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二元化结构不能打破,农民增收困难,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尽管在河北省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初始阶段,有的“官办”色彩比较浓厚,有的还流于形式。有的市、县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识不清,导致地区之间农民合作经济社经济组织发展的力度和进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省农业厅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促进会”这一民间组织。对这一庞大的新生事物组织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构。有的合作社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营销理念、集体观念参差不齐,股权结构不尽合理,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成员账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每个地方普遍反映运作资金严重短缺,社员集资有限,银行贷款困难,经常为资金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乏力。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优越性的发挥,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不高,已经参加合作社的社员积极性不高。为此,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深刻剖析河北省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此提出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根据当前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趋势,希望从合作社经济发展方面为中国的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有力的推动,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对中国和河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概括,研究河北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路径进行梳理。第二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的经济理论进行归纳,为河北农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通过相关文献和政府经济公布等渠道,对河北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河北省农业合作社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为合作社发展研究提供方向。第四章,对河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设计合理的调研问卷,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总结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问题。第五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实地调查找到实际解决的问题,从政府、合作社、农户三个层面提供合理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