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的变化及其对我国降水分布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还探讨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增加的原因。另外,做了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地形处理方案改进试验。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发现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具有年代际的变化,尤其是春季积雪,在1977年出现了由少转多的突变;同时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春夏季大气热源持续减弱。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高原春夏季大气热源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对高原春夏季大气热源的减弱有重要贡献。(2)观测资料的统计相关发现,无论年际还是年代际,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与长江流域、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呈正相关,而与华南和华北呈反相关。并且长江流域的正相关区具有高统计显著性。(3)把包络地形引入区域气候模式,对地面降水和温度的模拟有明显改善。(4)冬季多雪的敏感性试验较好的模拟出了“南涝北旱”雨型,即长江流域多雨,华北和华南少雨。(5)本文的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都揭示出,在年代际尺度上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明显的的反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在这种跨季度的相关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东亚冬季风偏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偏多;而青藏高原冬春多雪会导致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6)揭示了高原冬春积雪影响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在积雪初期,地面反射率起了主要作用;在积雪融化后,“湿土壤”在延长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初期的反射率增加减少了太阳辐射的吸收,融雪时的融化吸热,以及后期的湿土壤与大气的长期相互作用,改变了春夏季高原热源,是高原积雪影响夏季风并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机理。(7)对“南涝北旱”做出了合理解释。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都表明,青藏高原冬春多雪,会导致我国降水出现“南涝北旱”分布。“亚洲冬季风偏强-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夏季高原热源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可合理解释1977年后的“南涝北旱”。(8)给出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增加原因的解释:蒙古高压的加强,使得低层850hPa的冬季风加强,可以影响到青藏高原南侧的孟加拉湾地区,在低层激发出气旋环流;500hPa上,蒙古高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南侧的东风可以吹到青藏高原上,和青藏高原南侧的气旋性环流在青藏高原南边缘形成切变线;青藏高原主体东部的大范围地区,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春季流入青藏高原的水汽增加。上述因素导致了高原冬春降水(积雪)的增加。
其他文献
牧草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论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
不孕症是指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不孕症。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称原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2年以上再未受孕者称继发不孕。不孕症发
对于建筑给排水的技术,我国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设计方式上进行了改进。文章对我国的建筑给排水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
每当在一场灾难以后,社会上总会迅速地出现一批又一批的诗,记录灾难、表达悲伤,形成一股热潮。有反思,有感动,有歌颂,也有煽情,那种不合时宜的“灾难文艺腔”会很快消失,只有极少数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淘洗,取得了历史的生存资格。  出现这样的诗歌现象,诗坛需要反思。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诗歌绝对不应该沉默,但是如果只是蹭热度,求媚俗,那么诗的生命将是短暂的。写灾难题材的诗仍然需要守住诗的门槛,应景、一哄而上
2006年,对宋志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所领导的中国建材在香港成功上市,开启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序幕:这一年,中国建材集团实施了对徐州海螺和洛玻的重大并购和重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