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的固定效果,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为跟骨骨折内固定选择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依据,对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59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59例中36例患足行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23例患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软组织并发症。CT扫描一体重64kg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术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结果:1、临床结果:SandersⅡ型骨折多针固定组优良率83%,钢板固定组优良率78%,两组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多针固定组发生率16.7%,钢板固定组发生率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限元结果: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牛顿于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钢板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85.452MPa,多针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87.378MPa,多针跖屈30°组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120.58MPa。三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MPa。三种模型跟骨骨折线的相对移位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000牛顿载荷的工况,当发生内固定失效时三组内固定对应最大主应力值的跟腱载荷分别为:钢板功能位0°组:487.38 N;多针功能位0°组:465.45 N;多针跖屈30°组:340.28 N。三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牛顿。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结论:1、多针与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于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其固定稳定性和应力遮挡相似。2、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多针内固定更适用于SandersⅡ型骨折,并能有效降低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