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最终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城中村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连接本地和外来人口的中转站,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场域。当前,城中村改造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深受利益相关者关注,因为改造补偿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目前的改造实践中普遍出现改造后原住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甚至出现拆迁致富的现象,但冲突和矛盾依旧时有发生,改造障碍并没有随着补偿额度的提高而减少。与此同时,外来租客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享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补偿。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整体福利水平,只有当补偿主体和补偿内容处于平衡状态,改造阻力才能消除,城镇化进程才能加快,城市文明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本文借鉴了国外福利测量和评价方法,主要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建立了衡量和评价改造前后原住民和外来租客福利变化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包括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机会、社会保障、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状况6个方面的功能性活动,并针对两类群体设立了不同的转换因素。并以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四个地区城中村入户访谈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问卷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用模糊数学法分析不同地区原住民和外来租客在改造前后福利变化情况。通过福利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补偿内容和补偿主体存在的相关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经过城中村改造后,总福利指数值较改造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提高幅度较大,发展机会和心理状况提高幅度较小,但总体福利指数未提高到0.5的水平,表明福利指数有待提升,其中物质性的福利指数均高于0.5,非物质性的福利指数处于中下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原住民依赖租金经济现象严重,改造后再就业人数少,经济收入高形成的炫耀性消费支出高,甚至出现超前或过度消费导致生活贫困。这表明原住民货币性的物质福利水平已经较好,如何进行关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非物质性福利变化亟待加强。(2)外来租客改造前后的总福利指数变化不大,但从6项功能性活动指标来看,除了居住条件的指数值有很大提升外,其他5项功能性活动指标较改造前都有所下降,且4个地区的指标值变动方向一致,变动幅度也相差不多。虽然外来租客没有实质性的住房和土地损失,但从福利变化结果来看,该群体的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了改造的实际影响。加之该群体和原住民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如果因为改造让该群体的福利下降到选择离开城中村,那么原住民的福利也会因此而受影响。所以,该群体也应被纳入补偿主体,给予适当的福利补偿。(3)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表明,个体和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影响资源向福利的转化作用。本文选取了家庭被抚养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原住民的转换因素,选择年龄和文化程度作为外来租客的转换因素,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所有的转换因素对各自群体的福利转化作用都较显著。据此可以针对不同群体或群体间不同类别个体采取对应的福利补偿措施,进行差异化补偿,减小总体福利之间的差异。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主要从丰富福利补偿项目和扩展补偿主体两个角度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福利补偿调整策略:一是扩展福利补偿维度,加大非物质性福利补偿比例。二是改变租金经济地位,建立就业创业配套体系。三是转变原住民价值观念,提升自我身份认同。四是纳入外来租客为补偿主体,建设相关服务平台。五是重视后续社区化管理,营造良好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