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对苏炳添短跑技术特征分析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些,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随之而来,人们对体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在各项体育运动中,田径有着“运动之母”之称,田径是体育各个运动项目的基础,我国目前正从“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而我国在田径项目上相对于欧美,牙买加等国家而言相对比较薄弱,田径项目也是我国体育项目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然而在众多的田径体育项目中,百米竞争最为激烈,往往百分之一秒的成绩就可能决定运动员的最终成绩。短跑在田径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是最具有观赏性的一个项目,百米项目的成绩记录不断被打破,不断被改写。然而这么竞争激烈的项目,亚洲短跑选手鲜有能够打破10S大关的运动员。苏炳添中国短跑运动第一人,在2015年尤金站钻石联赛上以9.99S的成绩打破了黄种人10s的魔咒,虽然只有0.01s的突破,但这也是历史性的0.01s,是在亚洲田径历史上可以画上一笔的突破,作为第一个打破10s大关的亚洲籍运动员,苏炳添的成绩并非是一次比赛的超常发挥得之而来,在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上,苏炳添再次以9.99s的成绩平了上次的记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该运动员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以苏炳添在北京田径世界锦标赛中预赛、半决赛和决赛三次比赛中苏炳添的各项百米技术动作进行逐一了解以及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了解苏炳添的运动技术特征,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分析比较法,以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出苏炳添百米项目的自身特点,以及可否有改进之处。本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以起跑技术而言,起跑技术对于苏炳添而言是自己的优势点,在其各项比赛中发挥相对比较稳定,从其“右脚换左脚”起跑之后,苏炳添的运动成绩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广大教练员和体育研究学者而言,可以在教学或者训练中是否对于自己的运动员运用此技术作为参考。第二从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中分析,苏炳添并无过于明显突出的技术优势,因此对于其教练员而言,笔者认为在苏炳添训练时应给予重视,在比赛时,虽然苏炳添在起跑后加速跑中一般都会领先于其它选手,但这也主要由于他在起跑时所取得的优势造成的,另外,本文研究中还发现,苏炳添在加速跑过程中对速度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在加速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速度不够稳定。第三在苏炳添途中跑过程中,本文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对比中发现苏炳添在步频能力上相对较强,然而相对于其他国外优秀运动员而言,苏炳添的步长能力相对不足,这主要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形态所决定的,相比于国外的优秀田径短跑运动员来说,苏炳添的身高都要比他们矮很多,从该文中苏炳添在三次比赛中步频能力的发挥而言,苏炳添在百米跑的整个过程中,苏炳添的步频并不是很稳定,在其比赛中,对于步频的分布相对还有瑕疵的部分,所以该文笔者建议其科研团队能够找出苏炳添更加适合的步长与步频的搭配组合。第四在途中跑过程中,本文作者也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苏炳添的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苏炳添在途中跑过程中,他的膝关节变化相对角度较小,并且支撑腿的力量明显不足,进而导致苏炳添在途中跑过程中后蹬力量不够。并且在着地的一瞬间,苏炳添的折叠腿折叠相对不够充分,由此原因也引起了苏炳添在途中跑过程中前摆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因此,作者建议在苏炳添进行技术动作训练时,应该适当加大其支撑腿缓冲力,加大折叠腿的折叠角度,提高苏炳添在途中跑过程中的摆腿速度。第五在途中跑过程中,苏炳添放松跑能力相对不足,身体在行进过程中僵硬,其在今后训练中笔者认为应该相对进行训练,争取提高其在途中跑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其他文献
“体操”一词含义广泛,包含内容丰富多样,并且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该词最初出现于古希腊。当时,体操是所有锻炼身体活动的总称,是现代“体育”代名词。后来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