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媒视阈中的市民形象再现研究——以华商报“西安新闻”版面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ong966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从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始。现今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之下,市民阶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展,都市传媒的大量涌现、民生新闻的勃兴,都使传媒对这一社会群体赋予了极大的报道热情。但是,媒体再现这个群体形象的同时,是否存在误现?媒介建构和社会真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偏差?原因何在? 本文研究市民群体的媒介形象再现。作者借鉴符号学的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都市媒体《华商报》“西安新闻”版面中有关市民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都市媒体对与市民群体的再现存在偏差,媒体对于新老市民阶层的报道是存在差异的,对于市民群体基本情况的再现是有选择的再现,是媒介结合自身理念、权衡自身利益意图指导下的再现,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因而不够充分、不够完全、不够真实,不够准确。作者接下来从总体上分析市民形象再现中偏差存在于四个方面:所指和能指的落差、新闻文本中转喻和隐喻修辞的大量运用、新闻背后存在的权力关系以及媒介“为民请命者”神话的打造。 文章认为,要解决这种不公正的局面应该从政府、市民、媒介三方面入手来全面提升市民报道的质量: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文明市民,这是治本之道;市民群体要建立、强化自主意识,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这应该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媒介的社会责任要进一步明晰,要树立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多角度地为公众设置议题。就传播实务来讲,要实现有效沟通的能指和真实有效的所指,就必须树立再现市民形象的自觉意识,真实体现市民群体生态。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市民群体的新闻报道,再现客观、公正的市民形象。
其他文献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家面临着经济建设和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作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都市报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
每一次媒体的革命都会带来传播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文字和印刷的发明使传播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它使得传播的信息存储在流动的媒介之中,使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读者和
本文对新浪网社会新闻的有关女性报道进行再现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新浪网社会新闻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成见,但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塑造出现新意,呈现出由传统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