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yan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膨胀阀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节流元件,已在家用热泵、汽车空调,冷水机组等制冷装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它是以现代控制理论和数字控制方法为基础,来实现对制冷剂流量的最佳调节,因此它完全适应于制冷系统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与热力膨胀阀相比,电子膨胀阀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调节精度高、调节范围大、对负荷、工况变化适应快;尤为重要的是电子膨胀阀的调节振荡小,能精确控制过热度,并能使蒸发器在很宽的工况范围内都处于很小的过热度下,使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得到充分利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从目前报道来看,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应用仅有国外文献中有一些报道,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还没有厂家正式将电子膨胀阀应用于陈列柜中,因此,进行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论文是在对电子膨胀阀的理论研究和电子膨胀阀制冷系统的陈列柜实验台上进行的,主要工作有:1.针对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应用做理论研究;2.对卧式低温陈列柜进行性能实验研究;3.搭建实验台测试电子膨胀阀陈列柜系统的特性;4.通过实验研究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运行特性。 通过对电子膨胀阀特性的理论研究,在陈列柜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以及电子膨胀阀在制冷陈列柜中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理论分析了电子膨胀阀陈列柜系统的组成和运行特性,指出了通过实现弹性冷凝压力控制和并联机组运行等方法实现电子膨胀阀陈列柜系统的优化和节能运行的途径。 2.建立了电子膨胀阀陈列柜制冷系统的实验台,实现了电子膨胀阀控制陈列柜制冷系统的多工况运行,实验对比研究了电子膨胀阀和热力膨胀阀陈列柜系统的运行特性。 3.测试表明,电子膨胀阀控制陈列柜制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明显优于热力膨胀阀,在降温期间电子膨胀阀系统蒸发器降温运行平稳而热力膨胀阀系统蒸发器有明显波动,波动随着蒸发器的沿程逐渐增大,由蒸发器始端的2.3℃增大到了末端的8.1℃。在负荷稳定期间,热力膨胀阀系统较电子膨胀阀系统蒸发器进口温度波动大1.5℃,而节流前温度热力膨胀阀系统较电子膨胀阀系统大18.9℃ 4。测试表明,电子膨胀阀系统可以方便的调节陈列柜的运行温度,并随着柜运行工况的高低,柜运行特性得到改变。随着柜温设定温度的上升,制冷系统运行停机次数增加,功耗减少,柜温的波动性增大。当样柜设定温度从-20℃上升到-5℃时,停机次数从4次增加到13次,功耗由3.35kwh减少到2.36kwh。当样柜设定温度从-25℃上升到-15℃时,柜温的波动值由2.8℃增大到4.7℃。 总的来说,电子膨胀阀在本次实验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稳定性,使得陈列柜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陈列柜到达设定温度之前,电子膨胀阀的稳定性要明显的优于热力膨胀阀。 我们相信,随着对电子膨胀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膨胀阀成本的降低,具有诸多优点的电子膨胀阀必将在冷冻冷藏陈列柜行业中掀起新的一轮革命。
其他文献
电站锅炉燃烧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一直是热能工程领域中一个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而锅炉热效率是反映锅炉运行水平的重要的经济指标,因此为锅炉热效率建立可靠的模型对优化锅
全过程理论是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兴设计理论,而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续也需秉承先进的设计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以全过程理论为导向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从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
自波纹管换热器出现以来,就以其传热系数高,并具有除垢、防垢的特点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波纹管换热器管板的设计计算中,设计人员一般都是把波纹管简化为相应规格的直管,然后按照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方法来进行计算。由于波纹管换热器中波纹管管束与普通直管管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波纹管的轴向刚度比直管的轴向刚度小得多,因而,现有的设计方法给管板强度的计算结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
学位
天然气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优质、清洁、安全、廉价的能源,具有抗爆性高、排放污染物少、经济安全等优点。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深入及储运技术的提高,作为石油产品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天然气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理想的燃料。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发展天然气汽车的可行性、必要性与国内外发展状况,然后详细叙述天然气脱硫对天然气汽车的必要性及初步设计。文中重点研究了以FLUENT为软件平台天然气脱硫催化器的建模方案,为了使
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束缚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为此研究新型高效、低污染的发电方式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