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恢复受损神经细胞功能,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急性脑缺血/再灌注(CI/RP)后的脑缺血病灶主要由缺血核心区及缺血周边区构成,根据PET、SPECT和DWI等方法可以将缺血周边区划分成严重低灌注区(半暗带)、轻度低灌注区(血量减少区)和再灌注区(过度灌注区)。缺血核心区内的神经元表现为不可逆性坏死,紧靠核心区的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因严重低灌注和能量代谢障碍而主要以凋亡的形式走向死亡。所以,遏止坏死区的扩大,挽救半暗带,抑制细胞凋亡,是临床溶栓、脑保护剂及其他治疗的靶点。凋亡过程受到一些凋亡基因的调控,bcl-2是重要的抗凋亡基因,bax则是与bcl-2作用对抗的促凋亡基因,实验发现这两种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即Bcl-2 蛋白、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对凋亡的进程有着直接影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主要在维持神经元的功能和损伤后再生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机体内在的保护性因素之一。阿司匹林(ASA)是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其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熟为人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的研究证实,ASA具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这些结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ASA对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和某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直接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A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P)损伤后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基因(Bcl-2、Bax)表达、BDNF表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ASA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CI/RP动物模型。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小(ASA20 mg·kg –1)、中(ASA80 mg·kg –1)、大(ASA320 mg·kg –1)剂量三个实验组。实验组于CI/RP术后连续三日给予腹腔注射相应剂<WP=5>量的ASA作为干预因素。CI/RP后当日始连续四天对每组实验动物进行神经功能Bederson评分并记录。第四日处死各组大鼠,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以及BDNF的表达。结果:大鼠MCA-CI/RP术后,对照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TTC染色可以清晰显示梗死病灶范围,病灶呈白色,与正常深红色脑组织界限清楚。TUNEL技术对凋亡细胞进行原位标记,可见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缺血周边区,阳性率为58.07%。免疫组化法显示Bcl-2蛋白在缺血周边区表达较高,阳性染色细胞胞核完整,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阳性率为38.02%;Bax蛋白表达部位更接近于缺血核心区,阳性染色细胞胞核皱缩,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多数细胞呈梭形,阳性率为49.66%。BDNF在缺血区散在表达,阳性率为29.91%。ASA干预后,上述各种指标的检测结果出现如下改变:1. CI/RP术后,三个实验组大鼠肢体功能的神经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剂量ASA组在术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即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至术后72h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性;2.小、中、大剂量ASA组梗死病灶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小16.27%,19.23%和12.78%;3.缺血周边区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降低;4.缺血区域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Bax蛋白的表达降低,小、中剂量组作用显著;5.缺血区域BDNF表达增加,小、中剂量组作用显著。综合上述指标,对三个实验组间进行比较,小、中剂量ASA组的作用优于大剂量ASA组。结论:1.早期应用ASA可以减轻MCA-CI/RP大鼠脑梗死体积;2.早期应用ASA可以降低MCA-CI/RP大鼠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恢复;3.早期应用ASA可以减少MCA-CI/RP大鼠缺血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这一过程与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和减少Bax蛋白的表达有关;4.早期应用ASA可以增加缺血脑组织内源性BDNF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存活和修复;5.抑制CI/RP后的细胞凋亡和上调BDNF的表达可能是ASA的神经保护作用之所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6. ASA的保护作用并非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小、中剂量ASA作用优于大剂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