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行者——晚明画家吴彬个案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ilan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彬主要活动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擅长绘画而成为宫廷画师。吴彬作品主要包括:佛教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风俗画几个方面,其中以佛教人物画和山水画最为精彩。吴彬是个佛教信徒,他也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理解融入到绘画艺术之中。吴彬的佛教人物画有“水墨、白描、设色”三种,其风格受贯休、李公麟的影响很大。吴彬作品从功能上亦可分为三类:服务于佛教仪式的作品、世俗化的居士修行的作品以及辅助经解的作品三类,吴彬的作品以表现罗汉为主,形象怪诞,甚至衣着与环境融为一体,他也将罗汉的行为世俗化、文人化,重新诠释罗汉图像。吴彬的山水画早年受到吴派绘画的影响,画面温润柔和,在中年以后则呈现出了“怪诞、变异”的特点,绘画风格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吴彬晚年的思想更加空幻,道、释二家的思想并存,反映在山水画中就是吴彬喜欢表现造型怪异的海外仙山、人间绝境,画面也丝毫没有人间烟火气。吴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变异、夸张”也是受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在晚明,不仅是吴彬,陈洪绶、崔子忠等人的作品都有这方面的特点,吴彬的作品没有落入“摹古”的窠臼,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光辉的历史地位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汉文字字体的设计构成是实用与审美的有意识过程。它承载的文化信息犹如活化石一样印证着社会发展的文明变革。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记录符号,它不仅仅忠实的表达听觉的音节,而
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史,清末民初时期的书坛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盛行近千年的传统帖学书法已被碑派书法完全取代,一时间出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现象。碑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