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左乙拉西坦为主药成分,以羟丙甲纤维素K15M为缓释骨架材料,通过释放机理、响应面设计开展了左乙拉西坦缓释片(规格为750 mg)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建立了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其评价体系开展了方法学验证研究,同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自制的缓释片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考察。本研究建立了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的释放曲线试验方法。将篮法作为溶出度与释放度检测法,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以900 m L的介质体积,将p H分别为1.2、4.5和6.0的缓冲液和水作为溶出介质。经过0.5,1,2,4,6,8和10小时分别取样,稀释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每个时间点用对应介质进行补液。通过外标法计算各溶液浓度,进而计算各时间点释放度。通过包含专属性、准确度、线性、滤膜吸附性、溶液稳定性试验的方法学验证,该方法被证明可行。处方工艺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确立了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的种类和种数,最终采用了HPMC K15M作为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其次,针对骨架材料的浓度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级方程、Higuchi方法、Korsmeyer方程和Peppas-Sahlin方程对所制备的片剂释放结果进行了非线性拟合。结果显示,骨架材料浓度低于20%时,最佳拟合方程为Korsmeyer方程;骨架材料浓度高于30%时,最佳拟合方程为Peppas-Sahlin方程。之后,通过对各方程参数的变化进行线性拟合,得出骨架材料浓度为23.95%时是释放行为的转折点:当浓度大于转折点时,表现为控制释放;当浓度小于转折点时,表现为偶联释放。最后,通过考察其他辅料和制备工艺参数,运用四因素五水平设计了响应面试验,确定了最优处方:左乙拉西坦(LEV)66%,羟丙甲纤维素(HPMC,型号为K15M)32%,聚乙二醇6000(PEG6000)0.7%,胶态二氧化硅(CSD)1.2%以及硬脂酸镁(MS)0.1%。制备工艺采用了直压法,手动混合5分钟,硬度为150~200 N。质量评价研究方面,本研究建立了该缓释片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测的方法,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根据杂质检测的特殊性,参考《欧洲药典》9.4版和《美国药典》42版中左乙拉西坦原料药和缓释片的检测方法,建立了杂质D、杂质G以及其他杂质的三套方法来对左乙拉西坦缓释片进行有关物质研究。经过方法学的验证,各方法均具有可信度和可行性。处方工艺的研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后,本研究对自制片进行了影响因素考察。探究其在恶劣条件下的变化,为左乙拉西坦缓释片存放和运输的条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