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发展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开始全面研究经济问题。分配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一直受到马克思的充分关注。马克思经过长时间对分配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分配问题的见解。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正式确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为基础,深入分析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系统阐述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本质内涵,以期对当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这些思想作为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来源,对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创立过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根源所在。同时,马克思还对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进行研究,指出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其次,本文以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论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由社会以劳动为统一的尺度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再次,本文阐述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它是以社会为主体,以实物形态的个人消费品为对象,以劳动券为手段,以劳动时间为统一的尺度的新型的分配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最后,本文阐明了当今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和创新了的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这种新型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工生产中,搪玻璃反应釜作为最基本的化工反应装置,一般使用在较为恶劣的生产工况中,因为多数的化工反应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而且介质多带有强腐蚀性,反应过程中也会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的诸多画种中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风格流派及多如繁星、才华横溢的画家,它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代花鸟画家以辛勤的艺术劳动,创造和发
《儒藏》是四川大学承担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规划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经过数年努力,首批50册于2005年5月正式出版,已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内容和途径。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操作中。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在政策
我国已建的高速公路,绝大部分采用的是沥青路面。沥青面层的早期破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由于沥青路面的离析现象而导致的水损坏,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
采用废旧轮胎橡胶粉制备橡胶沥青,不仅可有效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及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且可显著提高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如改善路面抗车辙、反射裂缝、水稳定性和降低疲劳开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生态水文效应是该研究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土地利用/覆
文章主要探讨了选择空压机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及工作方式,如排气压力、排气量的确定等,从理论、施工成本效益等方面对螺杆式与活塞式压缩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各自的优缺点,并
运用水热法、Stober法制备了具有核壳型结构的超顺磁性Fe3O4@SiO2微球,运用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Fe3O4@SiO2微球表面进行修饰,得到表面电性可控的氨基化Fe3O4@SiO2磁性
目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移动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度提升,移动多媒体应用不受地点限制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