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开始全面研究经济问题。分配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一直受到马克思的充分关注。马克思经过长时间对分配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分配问题的见解。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正式确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为基础,深入分析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系统阐述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本质内涵,以期对当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这些思想作为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理论来源,对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创立过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根源所在。同时,马克思还对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进行研究,指出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其次,本文以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论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由社会以劳动为统一的尺度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再次,本文阐述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它是以社会为主体,以实物形态的个人消费品为对象,以劳动券为手段,以劳动时间为统一的尺度的新型的分配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最后,本文阐明了当今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和创新了的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这种新型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