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任子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任子制是高级官员任举子弟为郎的制度。根据《汉书·哀帝纪》应劭注引《汉仪注》的说法,汉代秩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的官员,可以任子弟一人为郎。任举是保举的一种形式,保举即负有连带责任的荐举,荐举者是否对其所荐者负有连带责任,是区别保举和一般荐举的主要标志。秦时,举主的连带责任普遍存在于官吏的任用之中,但这些保举并非都是任举,而是包括除用和任举在内的各种情形。除用是长官选用自己僚属的方式,被除者是长官的属吏。任举是向君主推举非自己僚属的官吏人选的方式,体现了保举为官的精神,即举主保任被举者担当某种官职,在被举者这一官职的任内,举主必须与其共同进退。汉代的保举主要有察举、荐举、辟除等多种方式,与任举不同,它们更多地体现了种保举为贤的精神。保举为贤以品质为责任的根本所在,举主必须保证被举者是某类贤才;保举为官以官职为责任的根本所在,举主实际上担保的是被举者任官的历程和结果。西汉前期,任举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保举行为。然而,随着察举各科目的建立和完善,应科举贤的精神逐渐垄断了选举的舆论要求,任举所体现的保举为官的精神日益衰落,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和理解了。任子制是任举精神的实践,从任举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任子制在汉代的兴衰。任子是西汉入仕为郎最主要的途径,这决定了西汉上层官僚政治的面貌。任子者在选择所任对象时,倾向于将这一机会留给嗣子以外的子弟。任子制给了被任者起家的官职,而西汉无论是被任入仕、为公府掾入仕还是察举入仕,其升迁经历都可能具有一致性,即西汉时官员仕途的升迁主要视其个人情况而定,与其入仕的方式关系不大。武帝时,就可见对任子制的批评。直到哀帝时,始有废除任子制的诏令。任子制在西汉一代长期盛行,不应仅仅视为上层官僚阶层自我保护和自我延续的结果,它也是任举之途长期存在于西汉选举制度中的体现。然而,随着举贤主义在选举之途中的兴盛,仃举的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减少,任子制中所谓的任举也进一步淡化了其责任的因素,任子制更加体现为一种优待,最终被视为完全意义上的弊政而被废除。东汉可以见到许多恩荫性质诏除为郎的现象,虽然这并非任子制的实践,然而二者都带有世袭为官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东汉初年,任子郎与西汉时期相同,仍是一条较为常见的入仕途径。明帝、章帝以来,任子为郎与诏除为郎一样,被认为是恩遇优待的体现,并不是选贤举能的入仕方式。任子郎的地位下降,通过其途入仕者得以升迁的机会很少,实际中通过任子制入仕者也有所减少。可见,东汉时,任子制对上层官僚政治的影响远远小于西汉之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ICU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ICU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时间因素在管理会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成本动因,一种将时间这一非财务指标考虑在内的会计核算新方法便应运而生——ABM(作业基础管理法)。这
股利政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一直以来被称为“股利之谜”不仅仅是因为股利政策理论体系繁复并且存在较大的不一致,还因为股利政策往往反映出公司的管理者、董事会、控股
和平和安全,历来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即使是战争冲突也不能扼杀人们对和平的希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形成对峙,中欧地区成为冷战对抗的前沿阵地,面临
高考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高考竞争日趋激烈、高考科目多与考生负担重、追求高考升学率等问题,本质和根源并不在高考,高
文章从高效团队的定义入手,在高效团队的共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团队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对如何建立高效团队进行了探讨。
物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由于缺少物流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而导致的浪费同样是惊人的。为了向学生灌输物流管理的思想,为了完善学科体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
本文介绍了中美高可视性服装技术标准体系,比较分析了GB 20653-2006《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与美国国家标准ANSI/ISEA 107-2011《高可视性安全服装和头饰》之间技术指标和测
为了研究苯并咪唑类缓蚀剂的缓蚀性能,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 B3LYP/6-31G 基组水平上,计算了20种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量子化学参数。得到了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配分函数、原子电
以上海市售香菇为原料,采用SDE和SPME-GC-MS法对香菇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并得到香菇香精的香韵组成,经过反复嗅辨和感知,调配出香菇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