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意愿和提升融入城市能力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环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核心要义在于关注农民工“半城市化”融入状态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问题,农民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进退两难困境有碍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一是随着中国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研究具有目标性,依靠劳动密集型成本比较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力”视角目标在于关注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的提升;二是随着“民工荒”持续和农民工“就业难”现象的同时存在,表明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于农民工内在“能力”,城市政策对农民工市民能力要求的阈值体现“如何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属于城市弱势群体更是典型的资本匮乏群体,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生存融合的经济资本缺乏,人力资本积累欠缺,原始社会资本断裂,重构异质性新型社会资本尚未完成,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因此,资本对于他们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资本决定了他们的去留,也决定了他们的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资本积累是决定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的研究目标,首先要厘清:目前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处于什么阶段?选择“融入”而非“融合”的概念表述原因是什么?农民工融入城市多维度如何划分、指标体系如何构建与测量?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多类型如何划分、指标体系如何构建与测量?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如何测量?社会资本如何在测量中兼容初级社会资本与次级社会资本?“市场化机制”转型过程中的农民工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内在关系是什么?城市资本积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如何在代际间传递?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概念引入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问题研究,由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存在遴选、转化、互补、整合的内在关系,将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定义为包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集合,构建城市资本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机理分析框架,基于2016年的问卷调查数据和相应计量方法进行困境实证检验,探寻一个由政府主导制度供给外在“赋能”,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民工自身“强能、提能”的农民工城市资本积累立体式框架,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多样化的就业能力、经济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文化能力与可行能力,从而推动农民工多维性的经济融入、结构融入、社会适应及身份认同,从而深化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与以往相关研究相比,本文特点如下:第一,深化研究内容。将农民工融入城市维度研究延伸到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研究,在模糊评价法测量各维度融入能力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城市资本积累对融入城市能力的影响;第二,丰富研究基础。将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在城市资本内在关系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资本积累对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机理分析框架;第三,创新研究视角。将代际传递理论与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相结合,将收入和职业作为融入能力代际传递的载体,估计并分析农民工收入代际传递性与职业代际传递性。第四,优化研究方法。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内生性,修正了社会资本对融入能力积累效应被“高估”或“低估”的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