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LiDAR/视觉融合的SLAM(LV-SLAM)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位作为位置服务、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对即将到来的超智能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技术革命”即将到来的今天,人类对定位服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高精度、高实时性、高鲁棒性、高可用性。目前关于定位技术的研究按场景分为室外定位和室内定位,主要方案有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智能手机室内定位、视觉里程计VO、激光里程计LO等。然而,这些单一传感器的定位手段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人们日益增长的定位服务需求,和基于单一传感器的定位方案的局限性存在着巨大矛盾。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高精度、高实时性、高鲁棒性、高可用性的导航定位和地图构建,已成为未来研究的一种趋势。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的冗余性、信息的互补性、信息处理的低成本性。同时定位与制图SLAM技术凭借其优势在众多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推广,例如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移动测绘以及AR/VR等。开展多传感器融合SLAM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感器的多样性和应用场景的差异性,决定了技术方案的多样性。其中,激光LiDAR和视觉两种传感器能够优势互补,但目前已有的两者融合的SLAM方案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硬件平台传感器标定精度不高,空间基准不统一;(2)定位精度和实时处理效率之间的矛盾;(3)信息融合不充分,未充分发挥传感器特性优势。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激光LiDAR视觉融合的SLAM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和利用二者优势,重点解决若干关键问题,实现精确、实时、鲁棒、普适的位置服务。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在介绍几何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平台-前端-中端-后端”的完整LiDAR/视觉SLAM核心技术架构体系。首先,从传感器硬件平台数据角度出发,围绕时空基准统一,介绍了欧式空间变换、传感器模型、传感器时间同步技术。其次,从基础理论数学角度,围绕非线性优化主题,详细描述了梯度下降法和最小二乘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最后,构建了包含传感器标定平台端、LiDAR直接法里程计前端、局部特征调整中端、回环检测图优化后端的完整SLAM核心技术架构体系。(2)针对“硬件平台传感器标定精度不高,空间基准不统一”的问题,提出利用红外影像的LiDAR/相机的高精度外标定方法,使得标定精度达到一个激光脚印点量级。首先,阐述了LiDAR视觉传感器系统高精度外标定的重要性,分析了传统外标定方法的不足,介绍了红外摄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优势,论证了红外影像用于LiDAR视觉传感器标定的可行性。其次,阐述了LiDAR视觉传感器外标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出新的利用红外影像的外标定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的外标定模型,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流程和技术细节。最后,利用实验数据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精度评定和分析,验证方法的精确性。(3)针对“定位精度和实时处理效率之间的矛盾”,提出基于加权NDT的LiDAR直接法里程计及其局部特征调整的方案。首先,在详细介绍视觉里程计的特征点法和直接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和引入提出了LiDAR里程计的特征点法和直接法概念,进而阐述了直接法里程计及其局部特征调整DO-LFA的LiDAR SLAM前端(中端)架构。其次,提出了基于加权NDT的LiDAR直接法里程计方法,在经典NDT匹配中加入各体素的距离和表面特性权重,位姿参数求解基于李代数求导实现,确定了关键帧的选取策略,从而提高了里程计的精度,解决了定位精度和实时处理效率之间的矛盾。然后详细描述了LFA的特征点提取、特征点连接及运动位姿调整优化的关键步骤,构成了DO-LFA的完整技术方案。最后通过KITTI公开数据集和WHU-Kylin背包数据的详细实验,对本方案的精度和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4)针对“信息融合不充分,未充分发挥传感器特性优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视觉BOW相似性和点云重匹配的回环检测技术,构建了基于回环检测和全局图优化的LiDAR/视觉SLAM的技术方案。首先介绍了回环检测的意义,在考虑基于几何和基于外观的方法基础上,结合视觉BOW相似性和点云重匹配判断,进行回环检测。然后详细阐述了全局位姿图的构建和优化的理论,在DO-LFA的基础上,全局位姿图优化进一步提高关键帧定位精度和全局地图一致性,实现了测量信息的充分融合。最后两个不同平台的实验,从定位轨迹精度、地图精度及一致性、Cartographer对比等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分析和讨论了算法的精确性和鲁棒性。
其他文献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BDS)、以及欧盟的Galileo系统。随着GPS和GLONASS的现代化以及BDS和Galileo的快速发展,新一代GNSS卫星均可以播发至少三种频率的卫星信号,多频多系统的发展为GNSS精密数据处理算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高精度的电离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工艺(Liquid Composite Molding,LCM)是最为常用的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之一。相较于颗粒增强材料和短纤维增强材料而言,编织型纤维增强材料具有极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LCM工艺中进行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造。尽管该类工艺已发展近数十年,技术流程也经历过不断优化,然而其中某些制造缺陷问题至今无法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纤维织物存在特殊的微细观双尺度结构,给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 effect)是指城区温度通常高于郊区温度的一种现象,是城市化进程对环境改变最直观的体现之一。通过卫星热红外(Thermal infrared,TIR)数据获取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LSTs)是了解地表能量通量、全球环境变化、城市气候、陆-气相互作用、城市热环境和热异常的关键指标。近年
加筋结构是如运载火箭等航天装备主承力部件中的主要结构形式,其加筋特征可以显著的提升承力薄壳或壁板的抗弯刚度,避免结构过早的发生屈曲失稳变形,从而有效增强结构在轴压载荷下的承载能力。随着未来航天装备结构大型化、承载重型化的发展趋势,主承力部件的径厚比逐渐增加,为其稳定性承载设计带来困难。而在服役环境更为复杂严酷的同时,承力部件的轻量化需求也跨越式提升。因此,开展加筋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并获得创新的筋
长期以来,城市空间扩张刺激了世界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又加剧了大规模且不受控制的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缺乏对不同城市空间扩张之间的详细比较研究,而且大多限于单个和大型城市。另外,现有有关城市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基于在大城市开展的一些研究。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多个不
地震动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地面具有时空特性的运动,其空间特性表现为地震动在地面不同点位不同方向上的运动存在差异,延伸到地震工程领域即为地震激励的多点多维性。受限于相关理论和观测技术的滞后,地震动转动分量的研究进展缓慢,在结构抗震设计和验算中,对地震激励多点多维性的考量几乎都停留在平动分量层面。而地震学研究已证实转动分量的存在,且大量震害调查与模拟计算也表明其会对某些类型的结构,如高耸建筑,大跨
本文以我国即将实施的火星探测任务为背景,系统地研究了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定位理论、方法与实践。从火星轨道器精密定轨问题入手,重点对欧空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定轨策略,全面的处理了火星快车多普勒跟踪数据,获得了高精度的火星快车重建轨道。同时在国际上首次融合处理多次火星快车飞掠火卫一期间的观测数据,提高了火卫一低阶重力场模型的精度。随后以着陆器定位问题为主线,利用仿真实验定量分析了三
据2018年发布的《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世界城市人口已从1950年的7.51亿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42亿。这一城市化水平表明,目前全球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至68%。在非洲约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52%,而亚洲的城市化水平约为50%。城市化水平决定着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是全球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国际移民三个人口大趋势之一。城市
海岸泥沙运动的突出特征是受破碎波浪影响。波浪破碎使得水底泥沙悬移或层移形成高浓度含沙量并产生地形变化,因此研究破碎波作用下的泥沙运动规律对于准确预报海岸地貌特征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大尺度水槽动床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波浪形态情况(规则波、波群和不规则波)悬沙浓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水底泥沙悬移对波浪时间序列中波高强弱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波群长度变化的响应。利用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近底悬沙浓度
加纳的首都地区阿克拉在基础设施,人口和能力方面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些年来,它在大多数地方经历了多年生洪水,对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本文确定了四个相关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最终导致了每年的洪灾。快速的城市人口,快速的城市化,高强度的短期降雨和严格的土地保有权制度,都是造成这一年度灾难的原因。通过使用遥感和其他地理空间工具,本研究试图在短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