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的“但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笔者对《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的价值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指出学术界对《聊斋》评点的研究(包括对但评的研究)经历了从相对冷落到日趋升温的发展过程。接着重点对但评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厘定,把其分为两个时期:方兴未艾期——上世纪80 年代的但评研究,和深入发展期——上世纪90 年代到现在的但评研究,并对每个时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总的来说,这些评论多有创见,但缺乏系统阐释和更深挖掘。第二部分,基于“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论文对但明伦的生平及其著作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但明伦37 岁步入仕途,宦海沉浮,命运坎坷,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为界,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但明伦是一个为民着想,深受百姓拥护的清官,但是在中期和晚期却两次施行贿敌之计,一次是贿赂英军,一次是贿赂太平军,以致“令名不终”,在腐败的风气中逐渐被同化成一个没有爱民之心的糊涂虫。笔者结合清朝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大量史料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考证,找出了但明伦的行动根源。同时笔者结合但明伦的仕途经历,对其著述进行了一番研究,简要分析了他的十五首五言诗、两卷《诒谋随笔》和他对《聊斋志异》的评点。第三部分,从评点形态、评点视角、评点语言三个方面对但评的评点风格作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在评点形态上,但评形态比较多样化,眉批、夹批(也称旁批)、篇后总评是其评点的三大形式特色,且总评常发为宏论,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社会的艺术的批评,是深具中国文化意蕴的批评形态。在评点视角上,但明伦主要就作品内容和作品艺术这两大方面进行评点。在对作品内容的阐释上,但明伦又从爱国忧民的深层角度,从佛教因果和儒家伦理相结合的角度评判作品思想,挖掘作品主旨;在对作品艺术的理解上,但评总结了很多为文之法,如“转字诀”、“蓄字诀”、反逼法、双提法等等,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在评点语言上,笔者对最能代表但氏语言风格的披文入情、语带禅机、幽默风趣这三大特色作了重点论述,显示出但评语言和小说文本一起获得不朽生命力的根柢所在。第四部分,从但明伦芜杂零碎的评点中归纳其叙事理论,指出但明伦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