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自党的正式文件第一次确认生态文明概念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生态文明成为各学界尤其是环境资源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承担起更严格、更全面的责任。而搞好节能减排,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需要生产者承担起重任。传统的生产者环境责任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阶段,被追究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以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排污收费为形式,其理念是污染物的末端治理。随着清洁生产污染预防战略的推行,污染控制理念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2002年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已步入法治轨道。清洁生产不仅要求生产过程的无污染、少污染,最大可能地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要求产品本身绿化,即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如果说《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有对生产者“全过程控制”的理念的体现,那么《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对生产者“全过程控制”理念的确认。所谓“全过程控制”理念,就是对生产者在其生产前、生产中、产品被消费后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作全盘的考虑,使其承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责任。目前,由生产者承担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责任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进而在许多国家的环境立法中被确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污染末端控制理念下产生的生产者环境责任的存在,使“全过程控制”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很远。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首先阐释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结合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分析我国生产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环境责任与生态文明背离的情况。接着从环境法律责任和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入手,论述为适应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我国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的发展趋势:责任内容的扩大、责任构成要件的松动、责任的严厉性。再接着分析了我国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现状、域外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现状,找出目前我国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存在的不足:尚未完全确立全过程控制理念、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生产者的环境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等。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分析,提出了我国生产者环境法律责任完善的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均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水土资源利用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水利工程的建筑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产量
<正>俄国诗人孔德拉委·雷列耶夫是1825年12月起义的领袖之一,事败后被判处绞刑,但绞首索出奇地断了。这是"神明介入"的现象,受刑人一般会获特赦。不过,雷列耶夫随即出言不逊
对于污泥电渗透脱水技术,电流和电压是影响其脱水性能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通过调整电渗透脱水过程中的电控模式,可以在不改变污泥性质或添加外源物质的基础上直接改善脱水效果,且适用于大部分污泥。因此本研究通过改变单独恒电流、恒电流与恒电压相结合两种电控模式的操作条件,并结合脱水过程中的出水速率、升温速率、最终含固率以及单位能耗等方面探讨了电控模式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同时由于电渗透很难去除污泥细胞
湘鄂渝黔边界区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与迷人的自然生态资源,且处在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故称之为“中国绿心”。整合该区域游憩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的游憩核心区,提升核心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乘用车产量、社会保有量及报废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废旧乘用车在废弃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越发明显。因此对于汽车产品
目的 旨在探究无醛固定液与醛类固定液对细胞核DNA及细胞质着色的影响。方法 通过运用DNA定量分析系统(ICM)对分别经过8种不同固定液固定的细胞核DNA含量(IOD)、离散系数(CV)、DNA
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设计是应用中成功的关键,首先对其如何设计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设计者感到辣手的隐层,采用优化方法;以最小迭代次数为目标函数,以满足误差要求为约束函数,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的乱排乱放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江河湖海等水环境中的生物生长,并降低了人类饮用水的质量水平。因此如何有效的进
国际标准组织肥料和土壤调节剂技术委员会组织通过对全球15个化验室分析数据的对比,确定将《肥料——钾含量的测定——四苯硼钾重量法》作为国际标准。本文主要根据自己多年
利用同位素测氡法来探查煤田煤层自燃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煤田火区勘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但对于煤火燃烧深度的确定,往往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利用煤层燃烧后物性上的变化,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