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实验,探求耳脑胶(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octylcyanoacrylate,OCA)粘合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取30只新西兰雄性大耳白兔,将每只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并造成1.5cm神经缺损的模型,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耳脑胶粘合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组;B组为丝线(10-0)吻合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组;C组作为过度比较组,先在同种异体神经植入处断端用丝线(10-0)在0°和180°缝合2针后,再用耳脑胶进行粘合;每组10只。术后12周,将两组兔子分别进行一般情况的大体观察,神经移植段的肉眼观察、移植体神经传导速度的神经电生理检测、移植体邻近远段神经的电镜观察以及兔右侧上唇肌肉运动终板染色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对面神经的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术后12周,三组兔子均存活,状态佳,切口无感染且愈合良好,A组兔子在面部功能恢复的情况、被移植面部外观以及移植体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比B、C两组要好,且B组有3例形成纤维瘤,C组有1例纤维瘤形成。A、B、C三组右侧面神经上颊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5.84±15.57)m/s、(55.79±15.96)m/s及(55.80±16.08)m/s,三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效果相似。A、B、C三组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邻近4.0mm段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8673.62±818.38)n/mm~2、(18511.56±856.45)n/mm~2及(18643.21±882.31)n/mm~2,三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效果相类似。A、B、C三组兔子右上唇肌肉的运动终板计数分别为(7.38±1.59)n/HP、(7.34±1.29)n/HP及(7.35±1.00)n/HP,三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效果相似。A、B、C三组方法在应用耳脑胶粘合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实验中效果相差甚微,实验结果相比较并没有差异的显著性。证明将耳脑胶用于同种异体神经粘合修复兔面神经损伤达到与显微缝合同样的效果,能够满足丝线缝合的要求,同时没有神经瘤形成,对神经修复的远期效果也比较好。结论耳脑胶用于同种异体神经粘合修复兔面神经损伤可行,可以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