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对萧山地区258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资料。以生活质量、需求层次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农村居民主体主观的角度出发,考察和研究目前萧山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 第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的背景;述评相关研究状况;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操作化;并阐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通过单变量描述统计,从主观生活感受和主观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考察农村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特征。研究发现,该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较高,其中,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满意度高于主观生活感受。 第三部分,运用双变量相关统计方法,考察、分析不同特征的农村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收入、政治面貌的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第四部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的自然属性因素和社会地位因素对其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满意度和主观生活质量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自然属性因素对其主观生活感受有影响,对主观生活质量无影响,自然属性因素中的年龄因素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有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因素对其主观生活质量有影响,社会地位因素中的政治面貌因素对其主观生活感受有影响,政治面貌和收入因素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有影响。 第五部分, 归纳本研究的结论;并依研究结论对当前农村居民主观生活感受中存在的边际人心理状态、社会分层与主观生活质量的关系、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统计方法、研究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等进行讨论。最后,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笔者依据对地位、家庭地位等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假设,以东乡族妇女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中从东乡族妇女的婚姻自主权、生育决策权、家务劳动的分工状况、家庭收入支配权
乡土社会中的权威模式及其变迁一直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的乡村,由于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一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与工业用地大规模扩展,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为了安置失地农民,动迁社区大量涌现,城市的文化、
  本研究就是从地位获得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社会转型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择业观念三个主要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湖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