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农牧交错带的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1986年、1997年和2005年的3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大沟头小流域林地面积有明显提高,变化幅度达77.92%,成为流域内主导景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占流域总面积由50.21%降低到33.76%;经过水土保持治理后,沟道荒地面积减小,斑块向集中化发展;农地宅基地与河川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坡面荒草地在后期的开发利用中消失。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就整体景观而言,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皆明显上升。林地变化最为显著,随着斑块数目的剧增,其斑块的平均面积(MPS)锐减,说明林地在流域内分布越来越零散、破碎,耕地的破碎化程度也有所升高,而牧草地、农地宅基地和河川地的变化不明显,没有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大的影响;林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AWMSI)的数值逐年增大,说明林地的斑块形状呈不规则趋势变化。林地、牧草地、农地宅基地、河川地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数值随时间变化略呈上升趋势,说明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升高的状态,说明流域内景观要素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明显。从空间分布的变化看,沟头处由坡面荒草地转变为林地、坡的上部坡度较大的地带退耕还林和冲刷形成的侵蚀沟尾部利用类型转变为林地。这些水土保持治理和退耕还林措施的落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壤侵蚀的程度。通过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开展其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为该地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及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