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w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农牧交错带的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1986年、1997年和2005年的3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大沟头小流域林地面积有明显提高,变化幅度达77.92%,成为流域内主导景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占流域总面积由50.21%降低到33.76%;经过水土保持治理后,沟道荒地面积减小,斑块向集中化发展;农地宅基地与河川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坡面荒草地在后期的开发利用中消失。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就整体景观而言,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皆明显上升。林地变化最为显著,随着斑块数目的剧增,其斑块的平均面积(MPS)锐减,说明林地在流域内分布越来越零散、破碎,耕地的破碎化程度也有所升高,而牧草地、农地宅基地和河川地的变化不明显,没有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大的影响;林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因子(AWMSI)的数值逐年增大,说明林地的斑块形状呈不规则趋势变化。林地、牧草地、农地宅基地、河川地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数值随时间变化略呈上升趋势,说明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升高的状态,说明流域内景观要素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明显。从空间分布的变化看,沟头处由坡面荒草地转变为林地、坡的上部坡度较大的地带退耕还林和冲刷形成的侵蚀沟尾部利用类型转变为林地。这些水土保持治理和退耕还林措施的落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壤侵蚀的程度。通过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开展其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为该地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及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上贮量最丰富的铜矿资源,黄铜矿的生物冶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黄铜矿的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的胞外多聚物对于生物膜的形成以及黄铜矿的氧化溶解起到了至关重要
目的临床研究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合并肺部疾病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药物采用0.4%盐酸罗哌卡因,手术开始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为儿童蛛网膜囊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在神经内镜下行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与囊肿沟通术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趋加快,大量农地被国家征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必然。应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占用农地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就贵州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从数量、质量、人力资源闲置、人才外流和负担系数几个方面进行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的特性。加入WTO后,人才争夺的战场将从公立医院扩大到民营医院、外资医院,人才争夺战会更加激烈。而专科医院的人才具有易垄断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正视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从而必然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研究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
会议
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五个目标,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促进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减缓,增幅大幅度回落,农民收入问题由此成为理论界、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