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握力测试、主观营养调查问卷以及人体体质成分测定,分析患者握力水平、营养状态、临床指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联性,从而指导住院患者后期康复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连续采样方法入组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共400例,2年后电话随访是否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共成功随访365例。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随访入组患者分为非不良事件组和不良事件组,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握力水平、营养状态以及体质成分指标的差异性,并对组间有差异性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握力水平、体质成分指标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能力,并绘制ROC曲线。根据患者完成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分为营养良好组、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组、严重营养不良组,比较三组间握力低下发生率的差异性。根据入组400例患者握力水平四分位分为四组,分别分析男性、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的组间差异性。结果通过对不良事件组与非不良事件组比较分析,不良事件组患者年龄、B型利钠肽(BNP)、营养不良发生率以及糖尿病患病情况较高,而握力、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EF%)、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TC)则较低。同时,握力水平、白蛋白、TC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握力水平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并作ROC曲线,提示握力水平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为:0.697(0.646,0.748),说明握力水平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体质成分指标中肌肉量、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总水分、细胞内水分量在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分析人体体质成分指标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并作ROC曲线,与其余体质成分指标对比,发现体脂百分比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为:0.607(0.527,0.688),因此说明体脂百分比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根据PG-SGA量表对入组患者分为三组,比较发现随着营养状态逐渐变差,握力低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趋势性P值<0.0001)。在对男、女患者的握力水平分别进行四分位分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男性、女性,随着握力水平的增加,年龄、肌酐水平、BNP、营养不良发生率逐渐降低(趋势性P值<0.0001),而BMI、血红蛋白及左室舒末径(LVEFd)随着握力水平升高逐渐升高(趋势性P值<0.0001)。结论1.握力降低和营养不良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握力水平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2.人体体质成分中肌肉量、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总水分量及细胞内水分量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脂百分比相对于肌肉量、去脂体重、总水分量及细胞内水分量等体质成分指标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并且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随着营养状态的变差,握力水平也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