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世纪门——中国报告文学的百年观察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报告文学受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于30年代“左联”的理论鼓吹和大力实践,其中有鲁迅的特别贡献.20世纪的中国报告文学先后受制于三大社会历史语境,即可事政治语境、政治经济语境和知识文化语境.承此,20世纪以来的中国报告文学掀起了三次声势浩大的浪潮,并相应地聚合为三种范型:一是30年代的救亡型报告文学,二是50年代的建设型报告文学,三是80年代的改革型报告文学.三种范型间的逻辑勾连,标示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题材多样化、手法多元化以及传媒电子化等现代运作趋势的彰显.相比之下,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堪称此一文体的成熟形态,这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层面.一是以自然救赎、灵魂救赎、文化救赎为旨归的救赎主题,二是以形象塑造、细节描写、诗意传达、语态呈现、多维叙述和史诗空间为追求的美学形态,三是以预警生活的先锋性、书写对象的平民性和话语方式的自便性为优势的现代文化品格,并由此预示了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光明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从对“V给”的内部分析出发,详细阐述了“V给”中“V”的语义类别和语法特点,将“V”分成两大类四小类;同时分析了“V给”中“给”的差别,与“V”对应地将“给”也分成两大类
徽语抄本韵书《新编乡音韵字法》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婺源方言的语音系统,它记录了十九世纪中叶婺源方言的语音。该书形式上和《广韵》等韵书一样,以“平、上、去、入”四声统韵,共
在中西方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审美主义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共同信奉的一条摆脱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救赎之路.审美主义不是仅仅关注艺术问题,而是指一种生命的哲学,一种以
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当代特色。现代汉语文学,就是在继承古典文言、白话,学习西方语言和自身的实践三方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成型的。本文试图以当代作家
中国大陆留学生文学是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缩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的精神记录。本文试从乡愁、爱国和文化冲突等主题嬗变的角度,来探求它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对青山七惠小说进行了评述。青山七惠作为日本新锐作家,在日本文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作品擅长以简约的语言和日常的琐事来引发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叩问,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