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小说的意志世界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先驱。卡夫卡创作所呈现出来的审美风格是开创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流派都能在卡夫卡这里找到自己根源。对于卡夫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意图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传统卡夫卡研究中从宗教、社会学、心理学、作家传记等常见批评模式,以叔本华哲学体系为参照,从意志哲学本体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对卡夫卡的部分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出卡夫卡作品中人物常常遭遇梦魇般痛苦经历的根本原因以及其近乎常态化的变形主体背后所隐藏的寓指。而两人所持相似的悲观人类学的主张,以及确有迹可寻的卡夫卡所受的叔本华之影响,使论文的解读成为了可能。论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所涉内容主要是对卡夫卡作品研究的整理与回顾,并从宗教、精神分析、社会学、传记学等角度对卡夫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类。第二部分主要从叔本华意志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卡夫卡生平际遇进行分析,将叔本华的意志世界与卡夫卡小说中的意志世界进行比较。前者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我”的意志,但对卡夫卡来说,作为主体的“我”的意志因常常受到作为客体的“他者”意志的干涉而渐渐失去了主体地位。世界的主体也因此由“我”的意志转变为“他者”的意志。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卡夫卡的部分小说的解读,对其作品中的常态化的变形主题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解答。第三部分则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小说《饥饿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意志解读。作为生命意志的最基本形式,卡夫卡以“饥饿”隐喻人生痛苦之根源,并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通过自画像式的描写,探寻着救赎的可能。论文的第四部分将重点落在了《在流放地》的解读之上。小说中的机器实际上隐喻了上是一种强大的“他者意志”,而文章内容所展现的正是他者意志统治下,芸芸众生们的身份与处境。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其他文献
本文对男旦的兴衰及其社会性别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中国演剧史上的男旦萌芽于汉唐,显著于明中叶以后,此后分别于清代乾嘉年间和清末民初两度鼎盛。女演员的兴起构成了
《文艺先锋》是40年代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办的唯一的大型文艺刊物,它是国民党各个时期的文艺政策的一个窗口,因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刊物所呈现的面貌也有所变化。
学位
古籍徵引文献的研究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角度之一,《尔雅》作爲十三经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治学重点,然而,目前学界对《说文》的徵引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对《尔雅》的徵引研究却竝不多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