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位于广东沿海中部,是我国河口区中最富生产力的水域之一,具有重要的渔业经济地位和生态保护价值。为阐明珠江口的鱼类资源特征,本研究主要根据1986年-1987年间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珠江口:(1)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2)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3)优势种组成及其变化;(4)物种多样性变化;(5)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珠江口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珠江口区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时间变化在一年中可以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3-6月份(春夏);7-10月份(夏秋);11-12月份(秋冬);1-2月份(冬末)。而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在整个珠江口区域分成4个区域,分区的结果主要与盐度的差别有关:Ⅰ、淡水区(1、2、3号站),位于虎门水道,盐度为0~5;Ⅱ、咸淡水区(4、5、6号站),从河口湾顶至香港大屿山和澳门的连线;Ⅲ、河口外缘Ⅰ区(7、8、9、13号站),从外伶仃、万山群岛至高栏列岛附近海域,位于沿海20m等深线以内;Ⅳ、河口外缘Ⅱ区(10、11、12、14、15、16号站),从大鹏湾外、担杆列岛至高栏列岛外,位于40m等深线以内。
在5次调查中共记录鱼类种类达287种,隶属于173属82科17目。其中淡水区57种,咸淡水区78种,河口外缘Ⅰ区98种,河口外缘Ⅱ区76种。各季节出现鱼类的种类数有所变化,春夏季节出现种类数较多,分别为108种和117种,秋冬季有所下降,分别为72种和56种。
珠江口共有优势种8种:丽叶鲹、棘头梅童鱼、凤鲚、杜氏棱鳀、银鲳、带鱼、黄斑鲾和赤鼻棱鳀。这8个种类的累计个体数为377963尾,占全部鱼种的87.9%;累计重量为2904.01kg,占全部渔获量的67.7%。丽叶鲹和棘头梅童鱼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优势种,在8个优势种的个体数中分别占47.7和24.4%。8个优势种中,银鲳和棘头梅童鱼为优质种类,凤鲚和带鱼为一般经济种类。
采用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中的(α多样性)D、H′、J和(β多样性)相似性指数Cs研究了珠江口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整个珠江口区域,各指数变化规律比较明显,丰度指数、多样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变化基本呈淡水区—咸淡水交汇区—河口外缘Ⅰ区—河口外缘Ⅱ区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个变化与珠江口各个区域的环境和盐度梯度变化趋势一致。各季节相比,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小,季节间方差依次为0.0519、0.0255和0.0008。从1987年与2003年不同年际间多样性变化情况来看,珠江口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下降趋势。各站位之间鱼类群落结构较高的相似性指数出现在河口外缘Ⅰ区、河口外缘Ⅱ区东、西区之间,河口外缘Ⅰ区和河口外缘Ⅱ区东区之间的相似性最高。
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温、盐度对反映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各指数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春、夏季各指数与水温、盐度的相关性较秋、冬季显著;而两个环境因子比较而言,盐度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更显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