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内部应力场特征复杂,是现今地震和构造剧烈活动的区域。目前,主要有两种关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动力学模式:一是红河断裂带的右旋作用下,块体横向挤出产生的区域断裂活动和走滑断裂;二是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作用下,川滇地块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运动。两种模式的关键在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是否穿过红河断裂带后形成了一条贯穿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东边界。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缅地区,是认识和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顺时针旋转模式的关键区域。区内主要发育有奠边府断裂带、澜沧-耿马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等。根据GPS数据及早期建立的川滇旋钮构造体系可知:鲜水河-小江断裂系自上新世(约5.3Ma)以来,和奠边府断裂带的左旋活动开始作为分割北部川滇块体和南部思茅块体挤出的逃逸边界,该时间约与红河断裂带开始右旋的时间相近。然而,第四纪以来,红河断裂带及其右旋剪切作用活动相对较弱,其调节作用也随之下降,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沿着青藏高原东南缘边界的左旋作用相对提高。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地震学角度探讨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交切关系,小江断裂带南段是否穿过红河断裂带,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南缘两种动力学模型的关键。首先,本文收集了云南省震相观测报告中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0月31日ML≥0.5级地震24543个。由于地震台站的空间分布和震相数据及其初始定位过程中的误差,研究区内监测能力有待考证。采用不完整的地震目录对研究区内地震活动的确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采用FMD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内最小完整震级Mc=1.3,并依据Mc获取研究区内完整地震目录。最小完整震级的确定为地震精定位震级下限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根据Mc筛选研究区内ML≥1.3级地震15208次,去除震相异常值后,包含46个台站记录到的86254条P波和81951条S波震相。预处理过程中,使参与定位的事件最少有4个震相记录、事件之间的距离小于15km及事件到台站之间的距离小于400km。采用三种不同速度模型(AK135、PREM和一个区域速度模型)同时采用共轭梯度法(LSQR)进行定位。最终结果显示,采用PREM速度模型具有较好的定位结果,共获得11531个重定位地震,其定位误差分别为E-W方向0.095km,N-S方向0.092km和垂直方向0.095km。重定位后,研究区内地震相对更加丛集,对研究断层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b值能够反映介质所受应力状态和介质均匀程度,将研究区划分为0.15°×0.15°的网格,并计算网格内b值。重定位后计算的b值较定位前有一定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定位过程中离散地震趋于丛集的结果。而地震能量和密度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研究区近年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过地震密度和地震能量的计算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可以明显判定研究区内存在一个与第四纪断层分布基本垂直的小震活动异常带:主要沿着NE向,横跨NW向断层,从小江断裂带中段延伸到澜沧-耿马断裂带南侧,切穿了红河断裂带。由该异常带的三个地震密度剖面图知,该异常带震源深度较为一致,且显示有一条较深构造带横跨三个剖面,浅部集中了大部分小震,说明其浅层破裂相对活动性较强。研究区内复杂的应力场特征是长久以来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结果主要从中强地震揭示该区应力场特征,而本文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的小震,其破裂可能受局部或地区应力场特征的影响。在大范围应力特征主导下,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以地震重定位结果为基础,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2013年1月到2017年6月云南省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截取定位后ML≥1.3级地震发生前10s和地震发生后50s的波形,共获得事件波形5508个,将重定位结果(经纬度、深度、震级和时间)采用SAC写入波形数据中。在去除仪器响应的前提下,依据研究区内大震g 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其他机构进行对比,不断优化采样频率、滤波范围及Pnl波权重,确定小震的反演参数。最终获得5466个小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前人相同研究区(23°~25°N,101°~103°E)相同震级(ML≥2.0)反演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统计结果都能判定该区整体应力场以拉张为主。结合前文与其他机构大震结果的对比,说明本文在中小地震反演过程中得到的结果相对可靠,获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基本能够说明该区局部应力场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研究区整体应力场特征,采用阻尼应力反演方法(MSATSI)对研究区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计算。阻尼应力反演方法首先应选取合适的阻尼系数。由MSATSI程序得到研究区最佳阻尼系数为0.9,然后将研究区划分为0.15°×0.15°的网格,计算构造应力张量。区域整体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较为明显,可能和本文采用的地震震级较小有关,由于小震震源机制解呈现非常大的多样性,因此地震可能在各个取向断层面上均匀破裂。相对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单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反演时求解资料相对较少,受到的干扰更大,但中小地震远多于强震。1970年通海M7.7级地震和2014年景谷Ms6.6级地震是近年来发生在红河断裂带两侧的较强地震,其破裂性质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通海地震和景谷地震应力场特征及断层面参数拟合结果说明,两次地震发震断层--NW向右旋曲江断裂和NW向新生右旋断裂,其现今应力场特征均以张剪性为主。综合以上计算结果,对研究区整体及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和红河断裂带的交切关系有以下推断:(1)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在与红河断裂带交切处,地震活动密集,地震能量集中,过红河断裂带后,地震密度和能量分布仅微弱减小。震源机制解统计结果相似,均为正-走滑为主,其应力场特征一致。说明,小江断裂带南段并未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影响,过红河断裂带后,仍延续一段长度。(2)奠边府断裂带两侧地震密度分布相似,应力场特征一致,滑动速率较小,与小江断裂带过红河断裂带之后的断层延伸所产生的地震活动情况有较大差别。因此,奠边府断裂带并不是小江断裂带的延伸断裂。奠边府断裂带及两侧区域应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青藏高原东南缘顺时针旋转动力学模型中边界外块体。(3)沿NE向,以小江断裂中段为起点,跨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哀牢山断裂带、无量山断裂带及至澜沧-耿马断裂带南段,地震密度、能量分布相似,R值稳定,剖面密度分布显示其内部存在一条震源深度较深的构造带。初步推断应以此作为青藏高原顺时针旋转动力学模型在本文研究区内的东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