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教授的《白描胜境话玉溪》一文统计,李商隐作有117首七律,诸体中艺术成就最高,也是词藻华美、用典纷繁的(1)《锦瑟》篇,位于其七律艺术价值之首。《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的郑州荥阳,不久,李商隐就在他的家乡赍恨离世。人逝去,诗长存,一千多年来,《锦瑟》家弦户诵,此般身后声名方可称得上真正的不朽。这首绝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同于冷峭阴沉的李贺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以及壮浪纵恣的李白诗,《锦瑟》所表现出来的朦胧凄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清初诗坛正宗王士禛曾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视做诗中之谜,问世以来注家蜂起,直至今日,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律诗,各注家仍然各执一词,殊难定论,在诗界聚讼千年。这样一首经典诗作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将《锦瑟》收录其中,但中学语文老师普遍反映这首诗艰深晦涩、无从下手。解读《锦瑟》,必然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曲《锦瑟》有几解;此情究竟是何情;四幅图景为哪般?笔者也试图细细地玩味一番。笔者从文本出发,采取文献研究法、文本解读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借鉴袁行霈教授和孙绍振教授的古典诗学观念,尽可能地爬梳史料,审阅相关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并对教学参考书所持引的观点试作评析,探索《锦瑟》朦胧多解、众啄不一背后的原因,明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细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推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别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锦瑟》作深度对话,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深层心理结构,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在历史语境中,对众多的经典文本加以比较,探析《锦瑟》意象群落下情意之脉络,精思诗人内心的真实意图,于迷途之中寻觅金星。笔者试图换一个角度更深层次地洞悉《锦瑟》的旨意与其艺术成就,揭示意脉之下李商隐对形式规范的驾驭及突围,诚望抛砖引玉有益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