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角逐下的台湾青春电影,于2000年之后以极具本土特质的小清新风格成为台湾地区电影创作的“强心剂”,积极适应台湾电影在新世纪之交因多重困境而不得以形成的“零散型产业模式”,进而通过小成本的制作模式、定向化的美学程式以及易宣发的青春标识等特质,逐渐将青春片带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类型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青春影片既有跨界人才的参与,也有跨地域整合的特点。其不仅在类型模式上通过相对统一的主题、定型角色的塑造以及标志性元素的展现等方面形成了台湾青春片的类型雏形,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向亚类型以及复合类型的实践中迈进,以或杂糅或反类型的样态,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之后台湾青春电影的多元面貌。更深层次的转变发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阈中,台湾地区身处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欧美文化的交汇之处。从华语电影甚至世界电影的青春片创作中反观台湾地区的作品,显而易见,其既有对新世纪之前台湾青春影片的美学传承,也在叙事、风格以及青春议题等方面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创作展开良性互动,更在世界范围内与日本青春片的“纯爱”风格、韩国青春片的“极致化”呈现以及美国青春片的类型建构方面有所亲近。即使当前的台湾青春片在美学创作、类型的建构与拓展等方面仍旧存在同质化和固化的倾向,但无可厚非,台湾青春片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传承与割舍、创新与停滞的过程中,才逐渐建立起创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观众、创作者与市场等关系的动态性认知,也因此,台湾青春片,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