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AIDS),是人体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免疫缺陷,如果不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会出现多种综合征并最终死亡的传染性疾病。因其流行性极高,蔓延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危害公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家庭和谐、社会公共安全及管理秩序,也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已经从公共卫生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因此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以遏制艾滋病的迅速流行,如俄罗斯、美国的佐治亚州、加利福尼亚州、爱荷华州、英国、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奥地利等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在我国,针对采取何种法律措施来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这一问题,目前刑法仍处于空白状态,对于艾滋病的蔓延缺乏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不仅不利于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鉴于艾滋病所具有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认为应当将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列为刑法的调整对象,作为犯罪行为进行定罪量刑。在结构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艾滋病及其现状概述。一方面针对一些医学上的名词,如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病人进行简要的介绍,另一方面介绍了艾滋病病毒在中国境内及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及其传播途径。这部分是整篇论文的基础。第二部分,刑法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必要性分析。这个部分主要讨论了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为该行为入罪的依据。笔者认为其符合犯罪的概念,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另外国外诸多国家的立法范例和司法实践也为我国刑法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提供了借鉴和经验。第三部分,刑法学界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定性的争议。针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是否入罪这一问题学界也有很多争议,大致有非独立成罪模式、独立成罪模式和定性为无罪这几种主张,笔者针对每一种模式分析其产生的依据,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第四部分,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司法困境。承接第三部分,本部分从犯罪构成要件、既遂未遂、量刑的适当性、因果关系、传播途径、经济与效率等方面着重分析了上述三种模式的弊端。此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第五部分,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刑法规制方式探究。本部分通过分析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建议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或者定性为犯罪,适用不同的罪名,处以不同的刑罚,或者定性为无罪。并最终拟出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具体内容,以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行为。
其他文献
总结翠冠梨苗木培育技术,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砧木苗移栽及管理、接穗采集、嫁接方法、嫁接后苗木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等方面内容。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确诊时通常已经发展至晚期,因患者的自身情况观察到只有个别可通过外科根治术进行治疗,同时患者采取外科姑息切除和分流旁路术所导致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乡镇农技站与千家万户农民联系密切,是政府服务"三农"的最基层窗口。通过对龙岩市两个有代表性的基层农技站机构设置和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情况的调查,了解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发
北京地区非典型性降雪是预报中的难题,尤其是偏东风在弱降雪过程中的作用难以把握。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北京地区特种观测资料,对北京2010年冬季(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
分析了福安市巨峰葡萄大棚栽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从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其防治技术。
调查了武平县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分析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健康和质量,但是近年来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监管
对构成南方大到暴雪的两个特征量: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用多种预报方法从晴雨、降水性质、降水量级、冰冻及积雪厚度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预报,然后通过推理组合,最终建立暴雪预报方法
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表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火炮中有为数不少的复合金属炮。它可使炮体性能增强,加快射速而不必担心膛炸,发明时间稍早于南亚的印度和欧洲诸国。通过对铁芯铁
起诉书中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要素变动,就是公诉变更。公诉变更制度是公诉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的现行立法尚无明确规定,自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以来,学界对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