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是中国世纪文化、文学、思想领域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鲁迅先生的作品驰名中外,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如英语、越南语、捷克语等。他所创作的小说集《呐喊》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翻译中各种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为了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少,翻译补偿策略便被译者广泛应用于翻译实践过程中,指导翻译实践的完成,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呐喊》英译本与《呐喊》汉译本一样广为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合译本与美国学者莱尔的译本。本文选取这两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来讨论如何在译文中尽可能准确无误地再现传达原文信息。文章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莱尔翻译《呐喊》时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偿?第二,他们补偿的策略有哪些?第三,两个译本的补偿策略有什么相似以及不同之处,是什么造成的?论文通过对比研究法对两个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这两个译本分别在文化、语法、审美、语义及语用方面进行翻译补偿。然后对这五个方面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量化分析,用实例说明两个译本的不同层次补偿。最后发现,针对文化方面的缺失,他们采用释义法、音译法、加注释、归化法来进行补偿;增译法则用来补偿语法方面的缺失;对于审美方面的缺失,译者采用同构补偿手段加以补偿;释义法、替代法、加注释的补偿策略大量应用于补偿语义层面的缺失;对于语用层面的缺失,译者根据语境的不同采用归化法来进行补偿。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的补偿策略之后,笔者总结出杨宪益和莱尔的译本有很多共同之处,即使对具体词汇的选择稍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原作的理解达到了共识。但是,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目标读者的定位不同,莱尔对归化法及注释法的使用远远多于杨宪益夫妇。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其两英译本中翻译补偿策略的对比分析,进而总结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翻译补偿策略,用以指导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提出,一名优秀的译者既应该充分考虑源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又应该把握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通过补偿策略的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风格,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