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国内外神经病学同道进行了大量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其中脑梗死半暗带的发现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探明便是重要成果之一,为临床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奠定了基础。相对于脑梗死来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尚不规范,临床上仍然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血肿导致神经机能损害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关脑出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脑水肿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在促进临床脑出血诊疗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血肿周围半暗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血肿周围半暗带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是否存在时间窗也不明确,成为脑出血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难点之一。探明血肿周围半暗带是否存在,并明确其时间窗将在临床脑出血诊疗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血肿周围半暗带确实存在,而且有与脑梗死相似的时间窗,那么当今脑出血的治疗原则将要做出根本性调整。 半暗带的概念最早由Astrup于1977年提出。目前认为半暗带的主要特征为:1、缺血性:为位于梗死中心区周围的低灌注区;2、可逆性:半暗带的病理变化仅仅是功能上的,没有形态学方面的明显变化,灌注恢复后其功能可完全恢复;3、时间窗:半暗带的存在是有时限的,超过这一时限即转化为不可逆梗死区。 目前血肿周围半暗带存在与否尚有争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血肿周围组织有明确的缺血损伤;但是也有学者的实验研究显示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并没有下降至缺血损伤阈值(15-25ml/100g/min)以下,而且持续时间大都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