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德育是渗透性德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科德育是指学校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教科书在传播人类文化与道德的过程中肩负着独特的使命,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文化与道德。因而教科书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道德的载体。不同地域环境所造就的文化,必然会体现出各自不相同的地域特色。香港有着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文化背景,地方的文化风俗、人们的价值观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媒介的教科书,它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直接、生动的事实、现象或过程,因此,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大陆、香港语文教科书也被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并将体现出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之差异所在。因而,我们试图通过统计和分析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教育要素,比较两者所蕴涵道德内涵的异同,深入地分析不同语文教科书的特征所在,为改进教科书将提供更为有用的条件和保障。本研究仅以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学会中国语文》(读写篇)和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样本,首先建构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比较分析框架,对其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大陆、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蕴涵道德内涵的异同,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具体分为下述五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第二部分: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频度比较;第三部分:大陆与香港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内容比较;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缘起,梳理了本研究的意义,综述了当前研究的现状,进而说明个案的选择、研究的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分为两块内容:(1)国内外道德内容体系的构成分析,为本研究比较分析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二)教科书德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从有关自身的道德内容、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有关与社会关系的内容、有关与自然关系的内容等四个领域构建出具体的道德教育要素分析类目;在此基础上对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蕴涵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频度统计与分析,通过对两套教科书中的主副题、插图、练习与思考、课文教学目标、单元主题以及教师用书和教科书综合统计等进行不同道德教育要素的频次统计与比较,来展示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呈现情况,因此第二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主副题比较;(2)插图比较;(3)思考与练习比较;(4)教学目标比较;(5)单元主题比较;(6)综合比较;在频度统计的基础上,以“热爱祖国”、“保护环境”、“聪明智慧”、“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合作分享”为例对课文进行文本分析,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套教科书中道德教育要素及其呈现方式的特点,因此第三部分为内容比较,分为六块内容:(1)“热爱祖国”;(2)“保护环境”;(3)“聪明智慧”;(4)“热爱生活”;(5)“热爱科学”;(6)“合作分享”,分别从课文的选取、插图的运用、人物塑造、文后思考的设计等方面深入文本,比较两套教科书蕴含道德内涵的特点。第四部分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共性:大陆和香港教科书强调的顺序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崇尚自然”为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的共同取向;“热爱生活”在大陆和香港教科书中都得到高度重视;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都比较重视文明礼貌教育;大陆和香港小语教科书主要的道德呈现方式为“单元主题”。差异性:大陆突出社会化和学科化,香港则追求个性化和生活化;大陆重视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香港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香港教科书比大陆教科书更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大陆教科书选材追求文学化,香港教科书则注重选材多元化;大陆人物塑造突显成层功能,香港教科书则以学生为中心;大陆重视知识的掌握,香港则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要素更加合理,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研究者分别从增强“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念,关注教科书所涉及的道德内涵;呈现方式追求活动化和生活化,呈现方式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