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路径选择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ig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线是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当前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第一、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三化”协调发展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二、从定量的角度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化、农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而对“三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较少。本文构建“三化”系统,从定量的角度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度进行研究,从而针对性地指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从系统论思想出发,在协同论理论的指导下界定“三化”协调度的内涵,并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既包含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即三个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又包含各子系统自身协调发展,即工业化子系统、城镇化子系统和农业现代化子系统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三化”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数学建模计算各子系统协调度并结合均衡理论和效益理论计算“三化”协调度。利用该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河南省2005-2010年“三化”协调效度是总体较高,稳中有升有降,维持在平均0.782的水平,六年间只有2007年处于二级协调即良好协调状态,其它五年均处于三级协调即中等协调状态,表明现有的发展方式未出现实质性转变。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农业规模化经营不高,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并从体制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其他文献
学位
自2008年4月问世,中国中期票据市场经过了将近5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股票市场IPO受到政策管制和市场需求限制,融资数量急剧下降。而在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完毕,银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未能解决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农村金融服务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包含供给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资、需求、出口)和分配结构(资本、劳动与政府所得)。其中,最具操作性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