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其作用机制是草甘膦抑制莽草酸途径中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酯合成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导致莽草酸合成途径中断,植物所必须的芳香族氨基酸不能合成,最终导致植物死亡。草甘膦直接使用在农田会造成作物的伤害,甚至死亡。将抗草甘膦的EPSPS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培育抗草甘膦作物,就可直接在田间使用草甘膦来控制杂草。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杂草危害是水稻减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发现抗草甘膦基因,培育抗草甘膦水稻对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解放劳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严重草甘膦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高抗草甘膦菌株,该菌株可耐受200mM的草甘膦浓度。通过16S rDNA和扫描电镜分析,初步认定为假单胞杆菌,暂命名为假单胞杆菌G6。利用PCR方法扩增假单胞杆菌G6基因组,得到了G6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G6基因和ClassⅡEPSPS同源性较高,含有EPSPS蛋白特有的保守结构域、模式和保守氨基酸。通过蛋白结构建模显示G6基因三级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克隆到的G6基因可能具有抗草甘膦特性。为验证克隆到基因具有抗草甘膦活性,将G6基因插入pET-28载体,构建了pET-G6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BL21(DE3)中进行草甘膦抑制下的细胞生长实验。实验表明在含50mM和100mM草甘膦的M63液体培养基中,细胞生长良好,但在含150mM草甘膦的M63液体培养基中,细胞的生长在前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验证了G6基因具有抗草甘膦活性,将携带有pET-G6质粒的BL21(DE3)细胞进行了诱导表达。SDS分析表明,G6蛋白能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蛋白质分子量约46KDa。对表达的蛋白进行了初步的纯化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以后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打下了基础。根据水稻密码子的偏爱性,重新合成了G6基因。并在G6基因的5′端加入了叶绿体信号肽,该信号肽来源于玉米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hydroxyacidsynthase);G6基因3′端加终止子片段,终止子片段来源于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合成的G6基因和玉米ZmUbi-1启动子克隆到pCAMB1300载体中,得到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1300-ZmUbi-G6sy。采用农杆菌侵染法与粳稻(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秀水11愈伤共培养进行转化,对转化得到的植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G6基因已整合进水稻基因组中。对T0植物进行了草甘膦敏感性测试,在喷洒稀释50倍、25倍和16.6倍10%草甘膦水剂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对T1植物进行了草甘膦敏感性测试,在喷洒稀释100倍、50倍、25倍10%草甘膦水剂的情况下,生长良好;在喷洒稀释12.5倍10%草甘膦水剂的情况下,部分株系生长受到一定抑制。本研究克隆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基因,并将其转入水稻培育了抗草甘膦水稻,对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方便的田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G6基因不仅可以用来培育抗草甘膦作物,还可以用来做为筛选标记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