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L-岩藻糖苷酶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R)浓度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   2.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表现模式与AFU、ALT、GGT的相关性。   3.探讨肝脏疾病中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   方法: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研究:收集240例HBsAg阳性病例的血清,根据HBsAg定量的不同浓度分为1组(0.5ng/ml~150ng/ml)、2组(151ng/ml~300ng/ml)、3组(301ng/ml~450ng/ml)、4组(>450ng/ml),每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分别检测AFU、AFP,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AFU检测采用速率法,HBsAg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AF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表现模式与AFU、ALT、GGT的相关性分析:收集570例HBV感染者,按不同表现模式分为4组,其中:HBsAg、HBeAR和HBcAb三项阳性者138例为1组,HBsAg、HBeAb和HBcAb三项阳性者138例为2组,HBsAg和HBcAb两项阳性者145例为3组,HBsAb阳性者149例为4组。另收集150例阴性对照组,用速率法分别检测AFU、ALT和GGT的活性,对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价。   3.肝脏疾病中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关性分析:收集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各91例,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和ALP,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检测方法均采用速率法。   结果: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浓度与AFU及AFP的相关性研究   1.1各组AFU与AFP的相关性:1组AFU与AFP呈正相关(r=0.310,P<0.05),2组AFU与AFP呈正相关(r=0.298,P<0.05);3组及4组的AFU与AFP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   1.2各组间AFU、AFP与对照组的关系:各组与对照组的A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19,P>0.05);各组与对照组AFP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0,P<0.05)。   1.3各组AFU、AFP阳性率情况,以AFU>30U/L、AFP>9ng/ml为阳性。各组AFU阳性率随HBsAg浓度上升无升高趋势(X2=1.44,P>0.05);各组AFP阳性率随HBsAg浓度的上升呈升高趋势(X2=8.28,P<0.005)。   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现模式与AFU、ALT、GGT的相关性分析   2.1 HBV不同表现模式的AFU、ALT、GGT与对照组比较,t检验采用双样本方差假设,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1组、2组和3组的AFU、ALT、GGT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组的AFU、ALT、GGT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各种表现模式的AFU活性与ALT、GGT之间的相关性:1组、2组和3组的AFU与ALT、GGT之间的变化均存在正相关;而第4组的AFU与ALT、GGT之间的相关不明显。   2.3不同表现模式血清酶活性升高的分布情况: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AFU、ALT和GGT提供的参考区间,3项血清酶参考区间的高值分别为AFU:30U/L,ALT:40U/L,GGT:50U/L。从超过参考区间高值所占比例可知:1组、2组和3组的AFU与ALT、GGT均有不同比例的升高,而第4组AFU无升高病例,只有个别病例出现ALT和GGT的升高。   3.肝脏疾病血清AFU与其它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1各组间各血清酶活性的比较:所有肝病组中血清AFU、ALT、AST、GGT和ALP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病组中,肝癌组血清AFU、GGT和ALP活性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血清ALT和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各组的AFU与其余四个血清酶之间的相关性显示:肝癌组AFU与GGT、ALT、AST、ALP均无相关性(分别r=0.159,r=0.093,r=0.178,r=0.137,均P>0.05);肝硬化组AFU与ALT、AST、GGT、ALP均呈正相关(分别r=0.772,r=0.737,r=0.502,r=0.389,均P<0.05);肝炎组AFtJ与ALT、AST、GGT、ALP均呈正相关(分别r=0.361,r=0.283,r=0.361,r=0.246,均P<0.05)。   3.3各组间各血清酶阳性情况,肝癌组、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AFU、ALT、AST、GGT、ALP的阳性例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肝癌组除了ALT外,其余各血清酶的阳性例数均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肝癌组AFU的阳性例数分别是肝硬化组的四倍和肝炎组的两倍多。   结论: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的相关性分析   1.1 AFU和AFP在HBsAg较低浓度(0.5ng/ml~300ng/ml)时,呈现一方随另一方上升而升高的关系,而在HBsAg较高浓度(>301ng/ml)时却不存在这种关系。   1.2 AFP阳性率随HBsAg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X2=8.28,P<0.005),提示高HBsAg浓度与高AFP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HBsAg浓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细胞的炎性病变及癌变程度。   1.3对HBsAg高浓度的HBV感染者同时检测AFP和AFU对观察肝脏损害的演变过程,特别是PHC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对人口普查和PHC高危人群监测也有重要意义。   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现模式与AFU、ALT、GGT的相关性分析   2.1在HBsAg、HBeAg和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和HBcAb三项阳性以及HBsAg和HBcAb两项阳性的HBV感染表现模式中均表现出AFU活性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能与肝组织受损时AFU释放过多有关。   2.2在HBsAg、HBeAg和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和HBcAb三项阳性以及HBsAg和HBcAb两项阳性的HBV感染表现模式中AFU的活性随ALT和GGT活性的改变而变化,说明肝细胞损害引起ALT和GGT改变的同时也会引起AFU的改变。   2.3对含有HBcAb阳性表现模式的HBV感染者,同时检测AFU、ALT和GGT的活性,有助于评价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3.肝脏疾病血清AFU与其它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1不同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表现出AFU活性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各种肝脏疾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   3.2肝癌组AFU与GGT、ALT、AST、ALP均无相关性(均P>0.05),可作为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3.3肝硬化组和肝炎组的AFU与GGT、ALT、AST、ALP均存在正相关(均P<0.05),说明肝细胞炎性损伤引起ALT、AST、ALP和GGT改变的同时也会引起AFU的改变。   3.4血清AFU对原发性肝癌诊断阳性率为58.2%,其特异性高于ALT,也高于AST、GGT和ALP,这也是AFU在肝癌诊断的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并将其作为诊断肝癌的又一标志酶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用从豚鼠内耳组织中纯化的P0蛋白免疫大鼠,观察实验动物蜗神经髓鞘变化,研究P0蛋白在听神经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S-PAGE从内耳组织中分离、纯化P0蛋白,用W
目的 观察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效能.方法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74例,根据AMI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
[目的]   1.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初步实施hTNF-α靶向改造方案,将本课题组已经构建好的pET-32a(+)-collagen-MMP-hTNF系列质粒中的胶原蛋白(collagen)序列和明胶酶(MMP-2和M
当今社会,具有趣味、文化内涵的户外广告日益多样化,不仅已经与地区形象和环境的协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而且已逐渐成为塑造商品的品牌形象或符号性价值的重要途径,消费对象逐
目的: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法研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Akt、p—mTOR及p—4E—BP1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为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