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归芍地黄汤加减、康柏西普以及二者联合治疗肝肾不足型视瞻昏渺(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SMD))患者的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变化,评价三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丰富本病的治疗方法,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肝肾不足型ESMD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肝肾不足型ESMD患者90例共90只眼(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47岁,年龄最大76岁)。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30只眼)、康柏西普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联合治疗组(30例30只眼)。中药治疗组患者单纯给予中药(归芍地黄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2个月。康柏西普治疗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1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治疗时间为2个月。联合治疗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1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的同时口服中药(归芍地黄汤加减),治疗时间为2个月。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BCVA、眼底照相、FFA、OCT情况,比较总体疗效。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三组病例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三组病例治疗前后患眼BCVA的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病例治疗后患眼BCV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患眼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较另外两组BCVA提高更为明显,联合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康柏西普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病例治疗后患眼眼底出血、渗出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病例治疗后患眼眼底出血、渗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眼底出血、渗出吸收情况优于另外两组,联合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康柏西普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病例治疗前后患眼CMT的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病例治疗后患眼CMT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患眼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较另外两组CMT下降更为明显,联合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康柏西普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三组总体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均有效(中药治疗组90%,康柏西普治疗组93.3%,联合治疗组100%),治疗后三组病例显效、有效及无效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联合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另外两组,联合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康柏西普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归芍地黄汤加减对肝肾不足型ESMD患者的治疗有疗效(有效率90%),表现在提高视力,促进眼底出血、渗出吸收,降低CMT。2、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对肝肾不足型ESMD患者的治疗有效(有效率93.3%),表现在提高视力,促进眼底出血、渗出吸收,降低CMT。3、归芍地黄汤加减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对肝肾不足型ESMD患者的治疗有效(有效率100%),联合治疗较单纯归芍地黄汤加减及单纯康柏西普治疗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提高患眼视力、促进眼底出血、渗出吸收,降低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