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及其市场——Discovery的全球化策略分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当今关于全球化的研究中,以汤姆林森为代表的多维性的(经济文化混杂的)全球化的概念内涵以及鲁格曼单向度的(纯粹工业经济的)全球化概念的研究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形成一个相对模糊的理论背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很难把握文化产业所承担的独特角色。本文试图分析的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就恰恰处于这种理论分析的真空之中,因为它既是文化的同时又是经济的。本文试图对全球化进行一种兼顾两者的调和——一种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的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在这种视角中的全球化下,对探索频道所处的境况进行一种结构描述。对其文本生产的意识形态转义书写以及建立植入性的复杂联结的微观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基于它的产品是进行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书写,从而可以突破旧有的民族屏障,并以此进行生活方式的复制和阅读视野同质化培养。这种文化生产决定于其在广大的全球化市场中,建立具有扩张功能的复杂联结机构——植入式的投资方式。通过探索频道的结构描述以及它在亚洲的扩张案例,本文从而对全球化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做出我们的判断,同时对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做出思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传媒已经完成了从纯粹的事业单位到经济实体、利益组织的转变,一批主流媒体相继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资本积累。由此,在传媒企业组织性质
话语是讲故事(叙事)的方式,新闻报道是叙事之文本。《南方周末》记者擅长用复杂多样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新闻故事,灾害新闻一直是《南方周末》多年来比较关注的新闻类型。记者如何
新中国建国前的传媒经营管理思想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期刊和电影都由外国人投资,外国的经营管理思想顺理成章地被带了进来;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实在有
2003年以来,上海综合性日报市场的成长空间越来越为各方看好,而报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早、晚报业市场之变使得报纸的竞争形势更为明显,竞争策略层出不穷。本文是对上海市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不断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顽固推行“台独”路线,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不得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