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期就是中学教育的开端——初中阶段。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对人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鲜明的优势。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既要体现物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又要兼顾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全书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编写以及评价初中物理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定义、内涵以及现代教材编写理论的基础上,根据“2061工程”制定的教材评价指标,并针对我国的教育目标以及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建立了二级指标并给出评分标准,形成了适合于我国初中物理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作者对在美国、中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三本教材进行评分,并针对于每一项指标都给出详细的分析建议。为了使评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同时也为了考察二级指标的适用性,5位现任的初中物理教师也参与到评分中,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作者与现任物理教师的评分差异不显著,间接证明本次评分有效。从评分结果中可以发现三本教材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组织内容”,“激励学生去观察相关现象并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两个指标上的得分不高。三本教材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挖掘的太少,并且都没有比较科学概念同“前概念”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不能主动摒弃“前概念”,建构自己的认知。激励学生思考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产生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中。教材提供的情境性问题比较少,而且不新颖。为全面执行新课程标准、推进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改革。作者对教材的编写结合具体课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素材、想法和方法,并对今后教材的评价以及编写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