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h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旨在通过论证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的密切关系,强调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全篇以"失乐园--审美教育--复乐园"为主线,分层地系统地着重论述了"失乐园"、"审美教育--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审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华"、"追寻诗意的栖居"等四个主要部分.阐明了审美教育是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揭示了审美教育对人性的复归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认为,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质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中表现出来的"人生诗化"倾向;继而以这种"人生诗化"倾向为参照,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进行重新认识,其中重点考察了创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综述,第三、四、五章分别讨论"V得/不C"、"V得/不了"和"V得/不得"的语义,第六章为结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无极之路》、《高原雪魂-孔繁森》是新中国五十年三个不同时代报告文学的三部精品.六十年代的焦裕禄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落后的经济条件等重重
死亡一直是人类的心结。面对死亡,人类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死亡不但是人生旅途的一个太为近迫的终断,它也是茫茫宇宙的必然归宿。而存在主义是关于人类的思考,自然对死亡的思考也
台湾留学生作家在超越了乡悉悲歌的书写后,其文化心理的转型使他们的创作脱离了美华留学生文学的范畴,大陆留学生作家适如其时地延续了这种创作态势.新留学生作家群面临着一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中对于秋这一季节的表现为关注对象,试图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意义,并且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1、现代作
自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以"事出于沉思,义归科翰藻"为选文标准主持编纂了《文选》,即有萧统的族子萧该作《文选音》.隋唐之际,江都人曹宪以《文选》教授弟子,"文选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