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与保证,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也是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新创业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往往承受着学习、情感、人际和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抗挫力,使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力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和社会的构建。本研究在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背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它的特征和构成。同时根据塞利格曼教授的积极心理品质所涵盖的6种美德24种优势自编问卷,对甘肃省兰州市6所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水平,尤其是毅力、勇敢、谨慎、创造力等品质发展低下,有待于提高,也发现六所高校大学生在智慧与知识维度、勇气维度、仁爱维度、正义维度、节制维度和卓越维度存在性别、生源地、就读大学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在相关文献研究以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缺乏新的学习目标、缺乏专业兴趣、教育环境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智慧与知识维度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缺乏挫折与困难的应对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勇气维度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道德冷漠等是仁爱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公民教育欠缺、家庭教育以及媒体宣传等的影响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正义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节制维度主要受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习惯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卓越维度主要受家庭的养育方式以及大学生个体体验的影响。本研究最后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六个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进了探讨,认为在智慧和知识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专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积极开展学科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在勇气维度积极心理培养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在仁爱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要注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树立优良的班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机制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爱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以及发挥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在节制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引导大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卓越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感恩以及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