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以下简称“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体系和总纲,自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期初显端倪,历经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初期探索和早期维新派的理论构建,于洋务运动兴起时大行其道,并直接影响了维新思想的构建和戊戌变法的展开,经革命派的改造逐渐产生道路分歧和嬗变,历经百余年,内容宏富,影响深远,是开展政治思想研究的优良载体。其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体”、“用”范畴,以现实为立足点,以调和中西关系,通过学习西方维护“中体”为目的,在中国近代纵横捭阖,是管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的一道独特门径,更是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沿承脉络的一把钥匙。“中体西用”思想历经百余年沿承,根本上源于现实需要和传统的政治思维方式之需要,其长期沿承的原因从经济方面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日渐增加的产物和反映;从政治方面讲,源于富国强兵和国内政治体系巩固的需要;从思想文化方面讲,符合中国诸多学者及政治实践者传统的“执两端”观念,形似“中庸”,实则为政治实践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向西方学习;同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复杂性,以及该思想在当时的相对先进性,为“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条件,并显现出现实性、复杂性和渐变性的特点。当前,“中体西用”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无论是从中西分野的现实性和长期性看,还是其关注社会现实、有利于借鉴式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看,仍然有其灼然的价值,值得认真思考;对中国改革来说,坚持渐进性原则,使政治体系的运作与改革开放保持中国特色,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点;面对时代特点与要求,“中体西用”思想可以与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实现会通;鉴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政治思想研究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彰显其当代价值。中国需要政治思想研究,中国需要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