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是MS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劳动力,常反复发病,治疗成本高,易致残。近年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在国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新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发现,其与MS发病关系的研究也正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望在其中发现新的诊断指标或治疗靶点。新近研究证实,IL-23的致病作用是由于IL-23诱导CD4+T细胞产生IL-17,IL-17才是MS最为关键的致炎细胞因子。但是这些研究均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开展,对于MS的研究较少,且对与其密切相关的IL-17A、IL-23、IL-21、IL-22、IL-6、TGF-β等细胞因子的研究更少。目前国内外对IL-17A、IL-23、IL-6等部分细胞因子在MS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测定,无对比分析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也无MS急性复发期与缓解期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比较,研究的细胞因子较少,设计也不完善。我们同时研究急性期RRMS患者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周后和治疗1月后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细胞因子与EDSS相关性、恢复期与急性复发期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对比研究,研究内容全面,设计合理,为探索MS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炎性细胞因子不仅能诱导MS脱髓鞘病变,与MS非脱髓鞘病灶也密切相关。当MS患者轴索、神经元发生损害后,细胞骨架和轴膜上的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被释放到脑脊液中,引起继发性免疫反应。这在一定程度能反映损害的程度,提示预后及免疫治疗疗效。目前国内外对ms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或神经丝蛋白的部分研究,但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且未对缓解期ms患者血清中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或神经丝蛋白的动态观察,也未探寻其与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复发期及缓解期rrms患者血清中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水平,探讨甲泼尼龙对其影响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与edss相关性,探寻炎性细胞因子与ms非脱髓鞘损害相关的依据。在治疗方面,甲泼尼龙仍是目前我国治疗ms急性发作期的常用药物。尽管临床证明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复发期ms有效,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复发,且治疗机理不明确。本课题中检测rrms患者甲泼尼龙治疗1周前后、1月后两个时间段血清和或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1月后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edss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甲泼尼龙治疗ms的治疗机理,为探寻ms发病机制、明确治疗靶点以及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1、探讨rrms患者甲泼尼龙治疗1周前后il-23、il-17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dss的相关性;2、探索rrms患者甲泼尼龙治疗1月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这些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3、探索rrms患者急性复发期与缓解期血清中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rrms再复发的关系;4、探讨甲泼尼龙对rrms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中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其与edss相关性,与rrms再复发的关系;5、探寻rrms患者血清中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导致ms非脱髓鞘损害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2011年9月到2014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rrms患者;发病48h入院,符合2010年mcdonald诊断标准及中华神经科杂志《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诊断标准。共纳入rrms患者104例,其中男35例,女69例,平均年龄31.2±11.5岁;病程2个月到9.5年,平均38.2个月;复发次数2-8次,平均3.9次;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55例(阳性率52.88%),104例患者均有新发阳性体征/症状,头颅mri均有新发病灶。第一部分1、设计路线:根据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把ms分成三组:ms(a)组(edss:<4分),ms(b)组(edss:≥4-<6分),ms(c)组(edss:≥6-9分),20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ind)患者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nind组和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rrms患者1周前后血清中il-23和il-17a水平变化,治疗1月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23和il-17a水平变化、两者相关性以及其与edss的相关性。2、纳入患者情况:确诊的rrms患者66例根据edss分成三组:ms(a)组27例,其中男8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20±11.71)岁;ms(b)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33.40±9.18)岁;ms(c)组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36.60±14.50)岁。3、方法及标本采集:所有纳入患者治疗前采肘静脉血5ml,腰穿抽取脑脊液3ml,立即离心后取上清液分装于分离管内,标记、冻存待测。rrms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针(1.0givggtqd-3,后0.5givgttqd-4),治疗1周时再次采肘静脉血5ml,同样方法保存待测。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周后口服强的松片60mg/d,渐递减后1月内停服,同时口服保护胃黏膜保护药,以及补钙、补钾药物治疗,口服强的松治疗3周(共使用激素治疗1月),再次采肘静脉血5ml,腰穿抽取脑脊液3ml,同样方法保存待测。神经系统非炎症疾病(nind)患者20例为对照组。第二部分1、设计路线:检测rrms患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il-22、tgf-β、il-6等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2、纳入患者情况:共纳入rrms组患者3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龄(31.4±9.5)岁。3、方法及标本采集:所有纳入患者治疗前采肘静脉血5ml,腰穿抽取脑脊液3ml,立即离心5后取上清液分装于分离管内,标记、冻存待测。rrms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针(1.0givggtqd-3,后0.5givgttqd-4,后口服强的松片60mg/d,渐递减后1月内停服),同时加用保护胃药物,补钙补钾治疗,口服强的松片治疗3周后(共使用激素治疗1月)再次采肘静脉血5ml,腰穿抽取脑脊液3ml,同样方法保存待测。神经系统非炎症疾病(nind)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第三部分:1、设计方案:参与第一或第二部分研究中的处于缓解期门诊随访的治疗后半年的rrms患者。elisa方法检测nind组和rrms患者治疗前后及缓解期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tau蛋白,s100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的水平及其与edss相关性。2、纳入患者情况:共纳入rrms随访患者41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33.6±10.1)岁,41例患者均无新发症状及体征,复查头颅mri均有无发病灶。纳入患者根据edss分成三组:ms(a)组(edss:<4分),ms(b)组(edss:≥4-<7分),ms(c)组(edss:≥6-9分),其中ms(a)组17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3.12±10.28)岁;ms(b)组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27±11.29)岁;ms(c)组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平均年龄(35.44±15.70)岁。3、方法及标本采集:所有纳入患者治疗前采肘静脉血5ml,立即经离心后取上清液分装于分离管内,标记、冻存待测。结果:1、甲泼尼龙治疗rrms1周及1月后血清中il-23、il-17a的水平进行性下降,脑脊液中il-23、17a水平较治疗前亦下降,但两者仍高于nind组,rrms患者脑脊液中il-17a水平高于血清;2、甲泼尼龙冲击治疗rrms后,患者edss在ms(a)组和ms(b)组均下降,ms(c)组下降不明显;3、ms组脑脊液中il-17a水平与edss正相关;4、甲泼尼龙治疗rrms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7a、il-23、il-21、il-2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仍较nind组高,tgf-β水平较治疗前增高;5、rrms患者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中tgf-β水平较nind组低,治疗后脑脊液中tgf-β水平显著高于nind组;6、相关性分析:rrms治疗前血清中il-23与il-17a正相关;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两两正相关;7、rrms恢复期,血清和脑脊液中il-23、il-17a、il-21、il-22水平仍高于nind组,tgf-β水平低于nind组,提示恢复期的ms仍存在炎症反应;8、rr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17a与il-23正相关,脑脊液中il-17a、il-23与il-22正相关,提示这3个炎性细胞因子在rrms发病中存在同向协调关系;9、缓解期rrms患者血清中il-23、il-17a、il-21、il-22水平较急性复发期及治疗后下降,但仍高于nind组;10、rrms患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血清中s100蛋白水平下降,但恢复期仍高于nind组;血清中tau蛋白、14-3-3蛋白、神经丝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11、rrms患者血清中il-17a、il-23、il-21、il-22、tgf-β与s100蛋白正相关,s100蛋白水平与edss正相关。结论:1、甲泼尼龙治疗rrms1周和1月后il-23、il-17a水平及edss评分下降,提示il-23、17a与rrms发病相关;2、甲泼尼龙可以通过降低rrms患者il-23、il-17a水平,发挥抗炎作用;3、rrms患者il-17a水平与该疾病严重程度相关;4、rrms患者il-23、il-17a、il-21、il-22、tgf-β与rrms发病相关;5、甲泼尼龙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23、il-17a、il-21、il-22,上调tgf-β发挥抗炎作用;6、恢复期rrms仍存在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这可能与ms的复发相关;7、rrms患者il-17a、il-23与il-22在rrms发病中存在同向协调关系,提示阻断il-17a、il-23或il-22的炎性通路,有可能阻断疾病进展;8、缓解期rrms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23、il-17a、il-21、il-22,可能与rrms再复发相关;9、rrms患者血清中s100蛋白水平恢复期仍增高,提示rrms患者持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反应;10、rrms患者血清中s100蛋白水平能预测rrms患者临床严重程度;11、il-23、il-17a、il-21、il-22等细胞因子与rrms患者炎性脱髓鞘和非脱髓鞘损害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