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老居住区是旧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影响最深的区域,它见证了城市的成长与发展,也在无数居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开始普遍升级,对居住区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满足基础性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外,人们还更加渴望与自然接触,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功能丰富、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居住空间中,而老居住区拥挤的空间布局、老化的物质环境、衰退的自然生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居住需求。在以往,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更新以推倒重建或者表面翻新为主,前者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浪费和城市文脉的断裂,后者浮于表面的更新并没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实质上的变化,而随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一种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城市双修”被正式提出,“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代表我国的城市发展由增量时代转入存量时代,由粗放式开发转入精细化运营。本文以“城市双修”为手段,以老居住区中的绿地空间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对绿地空间的更新改造,优化老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场所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此,笔者首先将“城市双修”与老居住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内涵和基本手段,以及老居住区的概念定义、发展历史和基本特点;其次通过对几个老居住区的实地调研,深入探究了老居住区目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对几个老居住区改造案例的研究,分析总结解决老居住区绿地空间问题的一些方法;最后将“城市双修”理念与老居住区绿地空间更新相结合,分析了“城市双修”理念对老居住区更新改造的启发和指导,提出了“城市双修”下老居住区绿地空间更新的基本原则,并从空间修补、生态修复和人文优化三个角度,提出了老居住区绿地空间优化更新的具体方法,以期将衰败的老旧空间转变为生态人文艺术综合良好的活动场所。本文旨在丰富和发展“城市双修”以及老居住区更新的基础理论体系,并为“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的老居住区改造更新提供实践方法的指导,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真正为我国城市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