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存留在城市的空间和时间中,拥有丰富的文物和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们集体记忆最完整的物质体现。在我国城市扩张过程中,各地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旧城改造”运动,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惨遭破坏,伴随而来的城市文化空间破坏、历史文脉割裂、城市记忆及地方特色的消失、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瓦解等问题日益严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建设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重塑地方文化特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而面对类似困境,中国台湾地区正蓬勃开展的“社区营造”运动,从“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力图在复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给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文聚焦于历史街区的改造策略研究,基于社区营造的新视角,以作者求学的小城北碚为个案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法和参与观察法梳理北碚在城市发展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基于社区营造的新视角,从“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提出了北碚的复兴途径,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街区迈向文化传承和地方复兴的改造策略。文章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缺失,简单介绍了台湾在面对类似困境时通过“社区营造”来寻求地方文化复兴的积极实践,给本文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部分对历史街区和社区营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历史街区改造更新应着力在复兴文化上,社区营造实质就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复兴成为两者的契合点;历史街区研究多从建筑学、景观学着手,缺乏人文关怀,社区营造则多从社会学和文化学入手,恰好给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则是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四部分以北碚旧城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简要记录了北碚旧城的变迁,使北碚的历史与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梳理北碚在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则从社区营造的“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着手,针对北碚旧城在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和提出北碚具体的改造策略。第六部分是文章的总结部分,结合前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总结探讨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改造,得出本文的观点:文化复兴是历史街区迈向文化传承和地方复兴的发展动力。文化复兴有两个层面的具体内涵:一是“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是“兴”,强调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