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丽豆(Calophaca sinica)为研究对象,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生态学研究,从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种内种间竞争、土壤元素特点等方面对区内丽豆的生态特征进行调查,对其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旨在确定丽豆现状,为保护措施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天龙山丽豆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纺锤型,这是种群存在退化趋势的标志。种群内幼苗幼树的比例低,占调查区内所有丽豆总数的32.9%。在对丽豆进行的植物高度调查中发现,83.7%的丽豆植株高度不超过2米,而正常生长的丽豆高度在2米到2米5之间,因此说明区内丽豆种群竞争压力大。分布格局的研究表明区内丽豆种群大多数呈聚集分布,而幼苗幼树的分布则全部为聚集分布,竞争压力很大,这解释了丽豆种群呈衰退趋势的原因。 丽豆的生态位宽度研究表明,在丽豆及七种主要伴生种中,丽豆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17.423,远大于其他种。生态位重叠的研究说明,丽豆与其主要伴生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小排序为:蚂蚱腿子>黄刺玫>白皮松>侧柏>荆条>小叶丁香>三裂绣线菊。说明蚂蚱腿子和黄刺玫以及白皮松和侧柏对丽豆的竞争关系明显。丽豆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研究表明随着丽豆龄级的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不断下降,种间竞争强度不断上升。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结果分别是幼苗幼树的稀少和大树老树的稀少,这与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丽豆生境内土壤中十二种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为干扰较多的盘山公路区,Cd、Cr、Pb三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8,10.00和2.08,与其他几个区域显著不同,丽豆的幼苗和幼树生长受到的抑制最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Ni和Ca的含量对聚类分析的影响作用最大,方差检验结果F值分别为43.130和34.800,远大于其他几种金属,说明这两种金属含量对丽豆生长影响作用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说明,可以使用植物生长因子、植物抗逆性因子和土壤酸碱性三个主成分因子代替对土壤中九种必需营养元素的测定来表征和分析丽豆生长对这些元素的含量的需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