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和陶渊明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一直以来代表着“仕”和“隐”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但是在文学批评史中却出现了屈陶并称这一独特的现象。屈陶并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发展,颜延之将屈视为知音,陶视为挚友,肯定了他们相通的高洁品格,是屈陶并称精神特征层面的萌芽。钟嵘通过《诗品》首先提出了屈原与陶渊明之间的直接联系,是后世认识屈陶并称的理论基础。唐代的大致趋势是,唐代初期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是高于屈原的,但是随着士人群体心态的转变,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和气节的理解逐步加深,对屈陶并称的认识更加全面。至宋代,屈陶并称的现象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变。经过北宋欧阳修、梅尧臣尤其苏轼的大力推进,屈陶并称在思想领域坚定立足。自此屈陶并称也从思想领域转向了创作领域。宋代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元代的屈陶并称。屈陶并称在元代走向繁荣,尤其是文学创作领域的“遍地开花”更是成为了元代楚辞学史的亮点。所以宋元这两个时期在屈陶并称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相对突出。通过对萌芽和初步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时期,深度发展的宋代时期和繁荣的元代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屈陶并称现象的研究和梳理,可以看到学界对屈原和陶渊明的精神品格和人物形象的理解逐渐深化,屈原和陶渊明之间的“异中之同”的情感特质被充分认识和挖掘。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元代楚辞学史的研究成果。因此对屈陶并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文学批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