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在经历了若干的尝试以后,进入了民营化改制的阶段。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所作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公平与效率争论的聚焦点——职工持股问题,尝试着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文章的第一部分,回顾了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历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国内对民营化问题的研究有共识也有分歧,达成的共识主要是竞争性领域应实行民营化改制以及改制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分歧主要在于公平与效率怎样实现?这又进一步聚焦在普通职工属不属于人力资本,普通职工应否持股(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问题上?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相关探讨。 第二部分,结合公开的统计数据和笔者的问卷调查,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制现状进行了描述,得出了几个基本特征:(一) 民营化改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 改制信息披露不规范;(三) 内部人收购比例较大;(四) 富余人员安置难度比较大;(五) 普通职工对改制后状况的满意度较经理层和中层干部低;(六) 普通职工对本企业发展前景普遍持良好愿望;(七) 普通职工最关心的问题是工资、奖金与福利保障;(八) 普通职工无法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有效了解与监督。 第三部分,对改制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及职工持股偏好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职工持股是否能实现效率与公平进行了探讨,认为职工持股既不能实现效率,也不能保证公平公正,进而提出了“收支两条线”的改制操作思路。 第四部分,改制如果不实行职工持股,那么带来的相关问题是历史欠账如何归还以及未来的就业如何保障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培育劳动力市场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发展劳动力容纳量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第三,探讨了国有资产收购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第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 最后,提出文章的结论:普通职工持股不是目前条件下,改制的最佳方式。因为它既不能保证公平的实现,也不能保证效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