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2019年NCCN指南推荐EC的标准手术方式为全面分期手术: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和手术分期是病灶局限于子宫体的基本术式。2018年FIGO指南也明确指出,EC基本术式是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行淋巴结切除。两者均界定子宫仅需全切,然而还是有不少学者质疑合并高危因素的Ⅰ期EC患者,全子宫切除的范围是否足够。临床中还存在术前怀疑宫颈受侵犯,采取Ⅱ期EC手术范围,术后病检回示为Ⅰ期的情况。对于以上两种疑问,本文通过比较141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不同手术方式,探讨手术范围对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的影响,以期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共141例。并根据术式将其分为:A组: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共15例(10.64%);B组:腹腔镜下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共63例(44.68%);C组:腹腔镜下扩大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共16例(11.35%);D组: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共34例(24.11%);E组:腹腔镜下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共13例(9.22%)。利用Excel软件对纳入的病例建立数据库,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H检验)及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分析做分组资料间比较,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得到生存曲线。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个组之间发病年龄,IA期及IB期分期构成占比、合并高危因素患者及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术前患者基本特征无明显差别。对于评价手术的各项指标,5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无明显差。手术用时,A组长于B、C、D组;放置尿管时间,A、B、E组均长于C、D组;术后住院时间,A组长于D组,B组长于C、D组。由生存曲线可知,术后生存时间,A、E组均小于B、C、D组。结论: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扩大子宫切除的范围及清扫腹主动脉淋巴结并不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扩大手术范围虽不会增加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但增加了患者手术用时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给患者带来术后恢复、住院费用以及精神方面的压力。